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票办婚事
王蔚
  王蔚

  从前我家是大户。说这个,一点没有阿Q的“我们家先前比你阔多了”的意思。只是因为在票证无处不在的计划经济年代,每个家庭是按人头多少分成大户和小户的。无论是平时每月每旬的油蛋肉烟糖煤,还是过年时的年货,都是按“户型”大小配给的。那时我家三代同堂六口人,属大户。所以,每到过年时,我家去买花生、瓜子、水果糖,以及鸡鸭鱼肉、粉丝、黑木耳等年货,都是满载而归的。但有一年,情况却发生了突变。 

  那是1974年的元旦,在安徽插队的叔叔突然来信说,过年要回沪结婚了,对象也是上海知青。爷爷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在屋里不停地走不停地笑。但奶奶开心了没多久,就犯起了嘀咕:“酒水哪能办?酒水哪能办?”晚饭后,家里开起了“紧急会议”,重点议题就是婚事如何办。相对来说,办喜酒还容易点,那时只要肯花钱,不用提早一年半载预订酒席的,大多数人是在住家附近找一家饭馆,每桌20至30元就可搞定。但令全家人头疼的,就是招待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喜烟、喜糖、糕点、瓜子、花生、红枣、桂圆、芝麻等,由于都是计划供应的,光有钱也买不来。而且,时值过年,像瓜子、花生之类的干货,归于年货之列,是要凭票分大户和小户定量购买的。即使是大户,最多一两斤的瓜子、花生、奶糖,来一拨客人不消半天就一扫而光了,根本不可能应付新婚“喜三天闹三天”的弄堂习俗。 

  怎么办?还是我爸爸想出了办法——借。“前年3号门里李家好婆的孙子结婚,不就是向我们家借年货的吗?现在我们再去向他们家借,还可以到亲戚家里问他们讨点年货票来。”作为大哥,我老爸当然想把他弟弟的婚事办得体体面面的,所以,当即决定由他出面去完成这一“借年货”的光荣任务。 

  此时,离春节只有20来天了。第二天下午,爸爸提早下班,带着我一连跑了好几个亲戚家,收获还真不小呢。回家时,我的书包里已经塞进了一堆花花绿绿的票证和好几张小菜卡。 

  我记得,在“借年货”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们弄堂7号的客堂间里住着一个姓张的孤老太,是个戴帽的“坏分子”,说是她的男人解放前逃到台湾去了。前年李家好婆的孙子办喜事,就是向张老太借的票证去买了花生。不料,此事被“里革委”的负责人知道了,先是跑去质问张老太为何要拉拢革命群众,继而又到李家去严正声明,不能吃“坏人”的花生。后来,弄堂里的人都知道了此事。但没想到的是,我爸胆子特别大,对我说:“等天暗下来,我们再去7号里借。” 

  叔叔的婚事,因顺利“借年货”而办得像模像样。而留在我印象里的后续情形是,大约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我和弟弟在过年时几乎都没有吃过花生、瓜子、小核桃之类的零食,因为我家的年货票都拿去“还债”了。

  比起现在对过年的淡漠,那些年曾有很多的温暖,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人才
   第A17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教育周刊
   第B10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1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3版:市场之窗
   第B14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15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16版:市场之窗·广告
昙花一现
鱼刺卡喉咙以后
开启黄金时代
漫步东林书院
民工行
借票办婚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借票办婚事 2013-02-20 2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