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开始接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革命
沈泽民夫妇的到来,使瞿秋白感到很高兴,他说,“左联”文化运动也是一场革命,目前,他正和鲁迅一起,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杨之华遂起身给他们泡茶,并对沈泽民和张琴秋抱怨瞿秋白道,他现在每天写作在16小时以上,晚上总是在灯下熬啊熬啊,像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这不,肺病又犯了。
沈泽民望着瞿秋白,说,这是何苦呢?来日方长,你要多保重身体啊。
瞿秋白知道沈泽民夫妇是前来向他辞行的,其实在他心里,也恨不得能立即到前方去,跟敌人刺刀见红地拼个你死我活,大丈夫宁可战死疆场,可是眼下……
瞿秋白收起自己心头的私念,对沈泽民和张琴秋能去苏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说,巩固和扩大苏区,就是要从土地革命中壮大红军,这显然是适合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你们去了,无疑是为革命增添了力量,是很好的事情。沈泽民相信,瞿秋白对党的忠诚早晚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他热切地对瞿秋白说,来吧,我们在苏区等你,我相信,你不久就会来的!
瞿秋白有些悲戚地摇摇头,他对有些事情比沈泽民看得透彻,可他没有作任何更深的说明,只默默地把自己的那块苏制怀表掏了出来,递给沈泽民,说,带上吧,留个纪念,苏区天天要打仗,这只表对你会有用的。沈泽民郑重地接过怀表,他知道瞿秋白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他赠表所要表达的意思,他把这只怀表郑重地放进贴胸的衣袋里。
临别时,张琴秋和杨之华难舍难分地相拥着,沈泽民和瞿秋白的四只手紧紧相握在一起。瞿秋白表现得十分深情,他说,祝愿红军不断壮大,不断取得新胜利!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沈泽民和瞿秋白两个人的永诀;而这一块怀表,嗣后又作为沈泽民的遗物,托付给了后来人。
1927年冬,起义指挥部一声令下,3万多农民自卫军、农民义勇队汇集七里坪,滚滚洪流似的,直取黄安城。不久,敌军一个师反扑过来,突袭黄安,守城义军起而应战,终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总指挥战死东门,县委书记南门殉职。吴光浩不得已,率领72名战士舍命突出重围,上了木兰山,后又转回大别山,这样,大别山的名字就同井冈山一样响亮,鄂豫皖根据地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又一个摇篮。
1930年2月,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将鄂豫皖三省边界20余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3月中旬,鄂东北、商南、皖西的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几个师改编为红一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任命许继慎为红一军军长,徐向前为副军长。福田河一战使红一军和红十五军胜利会师。红十五军是成立于湖北阳新的红八军四、五纵队以及鄂东几个县的地方武装。会师后,红一军和红十五军重新合编为红四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徐向前任参谋长,中央派曾中生前来,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这个时期,鄂豫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军队连破敌人两次“围剿”,发展到15000多人。苏区面积西起平汉路,东至淠河,南达黄陂、罗田北部,北至潢川、固始南部,人口250万。曾中生作为一位具有广泛政治、军事、组织才能的年轻领袖,深得苏区广大军民的拥戴,苏区的各项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1931年3月10日,党中央决定在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央分局。一个明媚的春日,沈泽民头戴绣顶瓜皮小帽,身穿一袭绸缎紫袍,一手提着文明拐杖,一手由一身阔太太打扮的张琴秋搀扶着,由上海转道蚌埠,逆淮河而上,直抵正阳关。对于张琴秋,鄂豫皖是至关重要的一站。此前,她对革命的理解多半是纸上谈兵,来到这里,才开始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革命。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另一条道路上,分局书记张国焘和陈昌浩也经由武汉到达七里坪,不几天,他们会合于金家寨,鄂豫皖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时期。
5月12日,张国焘在新集主持召开了到来后的第一次会议,鄂豫皖中央分局宣告成立。委员由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曾中生等11人组成,张国焘是钦定的书记。分局改组了鄂豫皖特区军委,张国焘、曾中生、旷继勋、徐向前、郑行瑞、沈泽民、陈昌浩7人组成军委会,张国焘为军委主席。张琴秋被任命为彭杨军政干校政治部主任,蔡申熙为该校校长。张琴秋第一次穿上了军装,只见她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干校的课堂上、操场上,以及一切她工作所及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