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报曾在元宵节后倡议元宵灯会的各类灯组能易地展出、循环利用,今年,本报的元宵倡议变为灯会主办方的积极行动,两大灯会在闹元宵活动开场之初,即把“光盘”节约理念引入灯会。今天,豫园商城通过本报,张榜为蛇年40余组大型灯组找“婆家”,欢迎公园、社区、单位来认领。
一拆了之太可惜
赏花灯、闹元宵是中华民俗传统习俗,闹过元宵,农历新年才算画上句号。上海已形成两大元宵灯会品牌,即市中心豫园灯会和近郊古猗园灯会。每年灯会,璀璨、绚丽的大型灯组都会吸引如潮客流,去年豫园灯会观众超过600万,古猗园日均客流也超万人。蛇年新春初一至初七,豫园已迎来送往300万赏灯者。
元宵灯会热闹,正月十八灯会过后,精美的大型灯组一拆了之,让人觉得可惜,美丽的灯组能否移步他处继续展出,或者入库等待来年再与游客相会?去年,两大灯会已开始节约尝试,豫园灯会的小型灯组在灯会结束后,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使者”,远赴新西兰,在当地唐人街展出;古猗园把精致小巧的灯组拆下后,包装好放入仓库,大型灯组的钢铁骨架拆下后“回炉重生”。
20%灯组“旧翻新”
去年入库的灯组,今年又在灯会亮相。记者了解到,今晚起亮灯的古猗园元宵灯会,有近20%的灯组是去年拆下重复利用的,扎灯的能工巧匠根据今年灯会主题,对“旧灯组”进行造型变换,实现了“旧灯翻新”。园方表示,“尽管旧灯翻新,要比扎组新彩灯更吃功夫,但实现了循环利用,节省了资源,值。”此外,去年拆下的灯泡、电线、电缆等,今年也全部用在了新灯组中。
除了旧灯翻新,今年古猗园灯会还大量使用回收利用的材料,实践低碳理念。回收来的奶茶玻璃瓶,绕上灯珠,就成了廊道装饰灯;九曲桥畔,深受儿童喜爱的愤怒小鸟、海绵宝宝等灯组,全部用易降解的环保袋制作而成。
“每年看着那么漂亮的灯组,在元宵节后只能一拆了之,确实心疼,”豫园灯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但大型灯组不同于一些小型灯彩,可以拆下,第二年变换一下造型,重新利用。豫园灯会的大型灯组都是‘庞然大物’,需要动员10多辆平板车才能装下,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仓库用于灯组的存放。同时,每年灯会的主题不同,第二年也很难重新利用。大型灯组在元宵之后最好的出路,是易地再展,比如移至公园、社区、大型商圈,让更多的市民观赏到美轮美奂的元宵花灯。”豫园希望通过本报,能为蛇年元宵灯会40多组大型灯组找到合适的地方,继续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 沈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