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娘卤味”,既不是商标,也不是店招,是侄女吃了她二伯母我妻烹制的卤味后的赞誉。妻是安徽人,皖北地区的家庭主妇几乎人人都会做卤味。我与妻婚后在安徽生活了二十多年,耳濡目染,对于卤味的制作方法也略知一二。
皖北人善做卤味,其实,与当地农耕民俗分不开。百姓一年到头最看重的是“过大年”,过大年便要“喝春酒”,也就是春节期间相互办席邀客。而过去春节里办席又不能随时买到新鲜荤腥,还没有冰箱可储存,做卤味就成了解决冬春办席菜肴的好办法。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腌菜(荤菜)。腌制是做卤味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性工序。不经腌制的荤菜直接进入卤锅,口感大打折扣。可以做卤味的食材很多,首选牛肉,鸡、鸭、鹅、猪肉、猪蹄,猪下水中的肚、肝、心、大肠均可,唯羊肉不可。为何卤煮前必须腌制呢?首先腌制过的荤菜卤煮后入味,其次,去腥膻。一般情况下,腌制的时间为五天左右,南方人称作“跑盐”,如加入适量的雪里蕻咸菜卤腌制,味道更佳。五天“跑盐”中,每天上下翻动,食材腌制均匀。出盐水后,趁干爽天气,晾晒三天即可,如遇雨雪天气,可延长。当地百姓称之为“出出风”,即去腥膻。出过“风”的菜肴方可下卤锅烹制。
卤锅里的作料构成是黄酒、白糖、少量酱油(仅为上色),少许醋(提鲜易酥),外加用纱布包裹的“十大味”卤料(中药材)。“十大味”是肉桂、大茴、小茴、陈皮、丁香、甘草、良姜、沙仁、干姜等十种药材组成,多的还有放白芷、草果、山奈、白扣、肉扣、辛夷花等药材,号称“十八味”。卤料药材是卤味烹制的关键作料。兑上水后,食材放入,汤水要漫过食材。先用武火顶开,沸腾后开锅煮上三五分钟,盖上锅盖减至文火闷煮。文火焖煮时间,视汤水收干程度,等到满锅汤水收敛呈浓稠状时,锅里的卤菜也就酥烂了。酥烂程度以口感为准,不能太酥,过于酥烂切块装盘时菜型不好看。卤煮过程中,那肉香夹着药材香四处飘逸,可谓:一家卤肉,满庄闻香。
冰箱未进入家庭时,当年皖北人的卤味,也仅在春节前后食用,过了清明,卤菜就“柴”了。“柴”即口感不鲜嫩。因为,腊月里腌制的荤菜,经过冬季后水分失尽。尽管卤煮前在冷水里浸泡,也不能恢复食材新鲜度。妻子是较早发现用冷冻储存腌制荤菜的诀窍。腌制好的牛肉、鸡、鸭等食材,出风后,立即用塑料袋包扎,包扎后放置冰箱冷冻屉。即便搁上半年取出来,化冻后进卤锅,卤煮后的口感跟刚“出风”下锅的卤味几乎没有差别。
回上海定居后,妻子的卤味赢得家族、亲朋的普遍赞美,成为每年新春家宴的私房菜。弟弟撺掇我:“哥嫂退休后,不妨租个门面开家卤味铺子,店名就叫‘二娘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