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北宋时期,众位好汉齐聚水泊梁山(现在济宁境内),随着投奔而来的英雄人数剧增,用普通炊具做饭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厨师就改用腌制咸菜的甏充当炊具,把大块的五花肉放入甏中,加老汤以及葱姜等作料,将甏置于挖好的土坑中,用干柴引火,木炭为燃料,微火慢炖,过不了多长时间,肉香四溢。众位好汉每人一碗,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到元朝,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南方大米通过水路运往北方,运河边的济宁获益匪浅。人们把甏肉和大米饭混在一起吃,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就有了甏肉干饭。
清朝商贩用扁担挑着走街串巷,一头是炭炉子,一头是米饭,炭炉上放着“甏”。再后来有了固定的店面,商家也开始立字号。在初期经营甏肉干饭的小商家中,数“老咬口”赵克顺家最有名,他有“四不卖”的经营理念:不到火候不卖,色泽不够红亮不卖,面筋入味不透不卖,过夜东西宁肯倒掉也不卖。
甏肉干饭选肉,必须是鲜嫩薄膘的五花肉;米,要先筛后簸,凡半粒者均予以剔除;甏,必须是江苏宜兴生产的深型砂罐。肉和米分开在不同甏里制作。烹制甏肉时,肉条、面筋、剥皮的熟鸡蛋、豆腐丝、海带及葱姜等调料一起入锅,文火慢炖。食用时,从两个甏里盛出甏肉和米饭,淋上汤汁,如若再配上咸菜和腌辣椒,真正可口。
在济宁长大的著名作曲家乔羽曾说:“家乡的甏肉干饭非常好吃,但是小时候家境一般,平时很少吃到,现在一提起甏肉干饭,还感觉非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