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商品差价赚出旅游费
“看好款式、型号和价钱,到国外旅游的时候买。”把白领汪小姐称作“购物狂”不算过分。处在青春妙龄的她,对购买各种国外奢侈品的兴趣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上网浏览器的收藏夹里,装满了各种购物比价网站、论坛,以及国外知名服装、化妆品品牌的官方网站。“这是我每天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做的‘功课’。”
汪小姐坦言,以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去买。可昂贵的价格屡次将她变成“卡奴”,要靠父母“出手相救”。如今不一样了,她每年策划一次出行,选择目的地主要考虑两点:一是“玩得好”,二是“买得好”。
“你别以为旅游和购物都要花钱,没有在国内直接买便宜。我的目标是把出国旅游的费用赚回来。”冯小姐在一家银行工作,今年春节去澳大利亚前做足了“案头工作”,目标就是把近两万元的旅游费“赚”出来。怎么赚?就是在澳大利亚买东西总共花的钱,要比在国内买同样东西便宜两万元以上。结果,满载而归的她做到了。
除了某些商品在国内价格太贵外,在国内买不到也是把消费者“逼”去海外购物的重要原因。由于在中国市场iPhone5无法做到全球同步上市,“果粉”张先生报了个自由行,专门跑了趟新加坡。
一些数码产品欧洲贵于国内
虽然不少商品尤其是奢侈品在国外购买有价格优势,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出国购物,许多市民的评价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功课”没做好,经常让人“吃药”。比如很多东西未必国外比国内便宜,像数码产品在欧洲甚至贵于国内;并且国外商品按上架时间和促销活动不同价格相差很大,如想省钱还是要提前做好“功课”。“有些商品的售后服务内外有别,碰到麻烦需要到购买地解决,可苦了我啦。”陈先生在国外买的照相机有点故障,找到厂商却被告知无法获得等同的售后服务。
此外,在许多人心目中,捡到便宜就是赚到钱。不少人买回了一大堆自己并不太需要的东西,回到家才后悔不已。汪小姐经常对着衣橱和鞋柜发呆:“我属于冲动型消费者。其实不少东西本不用买,买回来就放在这里睡觉,真是不值得。”
汪小姐后悔不已的同时乐在其中,可一些人已经厌倦了海外购物。“每次出国旅游,心里总想着带了任务,不是给自己买,就是给别人带。”这些人的感受是,在国外旅游,整天就是打电话、比价钱、挑式样,玩也就是走马观花,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