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材料:两年来,上海共有1580个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200个企事业单位、100所学校、100个机关、100个菜场、50个公园完成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垃圾分类每年减量5%目标虽已完成,但其中居民分类贡献率较少,主要是依靠城市化地区果蔬菜皮、单位餐厨垃圾、装修垃圾、枯枝落叶等“大分流”实现。
印象中,2010年世博会以后,上海一直在做垃圾减量分类的推广,还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有关部门的决心和力度,不可谓不大。说到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有的地方,仍纠缠于分四色垃圾桶还是干湿垃圾桶;有的小区,有分拣员监督还可坚持,没有分拣员又故态复萌;有的时候,市民看到自己分类投放的垃圾却被一辆垃圾车囫囵运走,挫伤了继续分类的积极性。
但要说垃圾减量分类进展不大、效果欠佳的根源,很重要一点,在于市民家园意识的缺乏。
许多人家,门里门外,堪称两个“世界”:自家门里,装潢考究,干净整洁,那是我的一方天地;自家门外,垃圾乱扔,杂物乱堆,反正是公共地方,脏乱就当看不见。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与周围空间,应该是个和谐共生的小环境。
和垃圾分类遭遇类似尴尬的,是公共场所控烟问题。一些吸烟者,在自己家里往往知道要到厨房开着脱排油烟机吸,或者跑到阳台吸,这样就不会污染家里和家人健康。可到了外面,常常不分场合地吞云吐雾,毫不在意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危害。我们说他是有家庭意识的,但却未必有家园意识。
也许有人觉得,家园意识才多大点事儿啊?然而,欠缺了家园意识,就不会有好的社区意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很多小区乱停车、破坏绿化、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不参与等现象那么普遍。
欠缺了社区意识,也就不会有好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明知闯红灯违法还有那么多人随大流?为什么看到老人摔倒该不该去扶也成了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被文艺作品里的爱情亲情温情感动流泪,却对身边许多人和事漠然置之?
欠缺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家园意识、社区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是层层递进,不断升华。古语说,“毋以善小而不为”,高尚的情操多是从生活小事培养起来的。
让我们首先从完善家园意识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