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和行善
“吕伟”出身新昌一个农民家庭。尽管生活贫苦,但父母十分注重对几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母亲的友好、乐助、孝顺,父亲的豁达、谦让、明理,让他耳濡目染学会了感恩和行善。
上小学的时候,“吕伟”发现学校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婆,孤零零的挺可怜,便趁课余时间,时不时跑去看老人,还给她剪指甲、梳头发。慢慢地,对人友好、尊敬老人、帮助别人……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成年后,他靠办茶厂、开饭店、给胶囊厂跑供销赚到钱后,开始无偿资助有困难的人。
20余年化名捐助
1992年,新昌媒体刊登的一则标题为《拔茅敬老院寻找好心人“吕伟”》的社会新闻,让不少当地人至今留有印象。
当年该敬老院收到了来自“吕伟”的1000元捐款,捐助者地址一栏写着“人民路5号”。收到捐款后,大家觉得应该谢谢这位好心人,但找了又找,根本找不到这个地址,也找不到“吕伟”这个人。
此后几年,来自同一个人的爱心捐款如期而至,找到好心人成了敬老院老人们共同的心愿。当时负责联系拔茅片民政工作的新昌县民政局民政助理员朱唐仁,也留意起这件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朱无意间听到消息,说这位好人就是在儒岙镇办茶厂的老板,便赶去茶厂确认。“给敬老院捐款的人是你吧?!”对方笑而不答。
好心人找到了,激动不已的老朱向他提议:“你跟我去敬老院一趟吧,大家都很想见你呢。”“吕伟”听了直摇头,“不去!不去!”他还叮嘱朱唐仁,“你可千万要给我保密啊!”
其实,“吕伟”做过的好事远不止这些。据他最要好的朋友梁平说,他每个月都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资助别人。1998年,南方洪水灾害,他捐了价值二三十万元的药品。2008年汶川地震,他又捐助了50多万元的药品。
这些年来,他一共在慈善方面花了多少财物,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梦想建“世外桃源”
因为生意总是起起落落,“吕伟”自己的经济条件其实并不很富有,有时甚至拮据。“我的婚姻比较失败,所以我也没个像样的家,一直搬来搬去,居无定所。你看,我的毛衣是件仿羊绒,只要200块钱;鞋子也不贵,是外贸店里淘来的断码鞋,要垫个鞋垫才合适……”
继多年前在东北资助过七八个学生之后,从2011年起,他又陆续资助了10个当地贫困学生。去年9月,“吕伟”因出车祸,暂时断了经济来源,他结对的10个孩子的资助金也没了着落。“虽然每个孩子每月只有300块钱,不多,但如果不寄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就可能受到很大影响!”最后,他只得找儿子想办法,让他帮忙筹借了3000块钱汇给孩子们。
如果不是这场车祸,连家人都不知道这个被他保守了20余年的“秘密”。
“吕伟”说到了自己的梦想:“今年,我想办个‘一件一双’基金,专门收集大家捐助的旧衣服和旧鞋子,集中清洗消毒后送给有需要的孩子。今后,我还想找一个地方,建一个能让所有残疾人、智障人、无家可归的人快乐生活的‘世外桃源’。”
为了这些梦想,他铆足了劲,开始更加努力赚钱……
梁凌凌 周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