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玉“和氏璧”得于何处,现可参考的重要史料战国《韩非子·和氏》中只有一句话:“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即楚国人卞和得到一块含玉的原石于楚国的山中。
楚国的山是一个大概念。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辖地大致为现在湖南、湖北的全部以及重庆、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一部分。当代一些学者鉴于当时地理、交通等情况,认为卞和得玉的楚山有可能是邻近楚国始都丹阳的地方。“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丹阳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然而认同是如今河南淅川一带的比较多。因此就推测卞和得玉璞的楚山,也许就是在河南淅川周边的山区。
我国历史上通常楚荆不分。在江汉流域的山林里有一种丛生的灌木名“楚”或“荆”,砍来作薪柴。商周时期楚荆泛指生活在江汉流域及以南地区。后来在这一带的楚荆部族中诞生了春秋一霸的楚国,于是楚荆(或荆楚)也约定俗成专指楚国了。如春秋《竹书纪年》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因此在一些史料中把卞和得玉璞处亦称为荆山。
汉以后和氏璧还以山冠名,谓“荆玉”或“荆璧”。然而不知何故,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韩非子文说:“卞和得玉璞于楚之荆山”,就发生歧义了。楚荆不分,大概念的楚山等于大概念的荆山。“楚之荆山”的荆山,虽也属楚山,但却是小概念的荆山,与大概念的荆山不能等同。张守节的解读显与韩非子文意有悖,对这么一个十分清楚的逻辑错误,千百年来似乎未见有异议。并一直以讹传讹地对小概念的荆山进行地望考证,委实令人费解。
现只能沿袭以上说法展开阐述。我国有四座荆山,分别处于湖北、陕西、河南和安徽四省。除去陕西富平县的荆山,其余三座都可纳入“楚之荆山”的地理范围。历代学者对湖北荆山考证得最多。其位于该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江汉平原西岸,横跨南漳、保康两县。《山海经》中早有记录:“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湖北通志》载:“《韩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保康县志》里也有卞和的家乡在保康,世代为玉匠等记载。两县相邻,都有历代为纪念卞和而留下的遗址和文人墨迹。两县为卞和得玉地之归属争了几十年,至今仍无定论。就如前几年发生“夜郎国”、“杏花村”的地望之争一样。有的研究文章干脆来个合二为一,称卞和得玉璞于南漳保康的荆山。保康县建县已有五百年,1995年出土了一尊楚国贵族铜鼎,证明其曾是古时楚国重镇。近年还斥巨资编排了一出《荆山楚源》的先秦风情歌舞剧,吸引了众多游客。保康县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比南漳县略胜一筹。
保康县地处荆山腹地,山里有五道峡。在其中二道峡景区的一块黑褐色巨石上,刻着“抱石岩”三个大字,传是卞和得玉处。岩下有个天然大溶洞,传卞和寻玉时曾宿此洞。那年十月去了此地。秋天的五道峡掩藏在被满山遍野的枫树、柿树和各种落叶灌、乔木染成的斑斓色彩中。秋虫低吟,清泉汩汩,仿佛仙境一般。夜宿客栈,久不能寐。心里总是想着楚人卞和终于在一个月夜守候到飞临五道峡的那只五彩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在其栖身处,抱得宝玉归的这个美丽传说。推开窗棂,月光如水,五道峡的夜宁静而又神秘。“秋间明月夜,望河候宝来”。是夜得梦,梦到那只远古的凤凰将在一个皎洁的月夜,穿越时空,飞回故地,带来楚山地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