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民建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部长顾怡雯表示,民建成员以经济界人士居多,其中大部分来自民营企业,希望通过与高校联合组织招聘会搭建企业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强内动力储备人才增加渠道。
来伊份董事长施永雷介绍,企业每年在沪上多所高校招聘“储备干部”,通过有针对性地实际操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设计、法律等领域人才。从过去经验来看,虽然也有稳定成长经过7至8年的员工,但流失率还是很高,达到7成。他说:“现在毕业生工作头3年频繁换工作是个普遍现象,企业人才培养的流失率确实很高。但是作为毕业生求职的第一家企业,企业家也应该有胸襟为社会和高校做桥梁。”
学生更加看重职业前景
华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巧荣表示,根据今年就业市场的监控显示,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职位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可替代性增强,也就是说岗位对专业对口的要求降低,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增加。此外,在平均薪酬水平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单位的福利有所压缩,这些因素影响下,毕业生求职选择会有所迟疑。不过,相对薪水,毕业生普遍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
华政社会学专业学生白景雪已经通过网络“海投”了400封求职信,而最终获得面试机会的只有大约5%。她认为通过招聘会或面试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及对某一岗位的培养规划等信息,帮助自己找到一份“有奔头”的工作。
几位企业家也来到招聘会现场,希望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就业需求、对企业的期待等真实想法。民建闵行区委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余剑强本身也是一位企业家,他认为校园招聘不同于社会招聘,对大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相比之下企业更希望找到踏实感恩的求职者。“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有的人就因此对老同事或者前辈不尊重。刚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抱有强烈的学习意愿虚心工作,而真诚、感恩才是处事长久的为人之道。”而对于这些素养,企业家们认为只要通过面对面交流,“一开口就知道”。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