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办文化讲座,是市残联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新举措。全市各区县残联部门都在想办法,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就业水平改善。
■ 金山残疾人创作农民画积极性高
每月20日,是金山区十几位残疾人固定去金山农民画院交画稿的日子。业务院长朱希说,他们的作品每次会有六七成被选中,复制后放在画院销售,与健全人作者平均四五成的选中率相比,残疾人的作品显得更有灵气。农民画创作不仅丰富了这些残疾人的生活,也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回报:销路最好的几位作者,月均可以得到二三千元收入。
4月下旬,新一期的农民画残疾人作者培训班又将开始,十个名额早早告罄。金山区对残疾人开展农民画创作专业培训始于2000年,自从几年前获得市残联资金支持后,项目更加正规化、固定化。
■ 嘉定国家级“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嘉定是留青竹刻和黄草编织之乡,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2011年初,嘉定区残联在嘉定明清老街上租了一处老房子,作为前店后厂的阳光工坊,请来具有30多年草编经验的能手和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庄龙分别开展培训,让残疾人在传承这两项国家级“非遗”的同时,还能增加劳动收入。
根据学员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不同,庄老师因材施教。经过几年培训,已有几名优秀学员成为“非遗”传承的候选人。轻度智障的草编学员小杨自从小学四年级辍学后就一直在家,多次求职失败使她郁郁寡欢。来到阳光工坊学习一年多以后,小杨从最初只能做杯垫、杯托发展到学会制作工艺复杂的龙凤拖鞋,每月能保质保量做出5双拖鞋,在阳光工坊的草编比赛中还获得第二名。
如今,嘉定残疾人制作的草编和竹刻作品已在城市超市的爱心店中销售,还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几年来,阳光工坊的竹刻和草编产品累计已销售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