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就复旦大学投毒案,网上出现不同角度的解读。在案件真相尚未浮出水面之时,各种猜想此起彼伏,之所以会热衷于分析这起事件,一方面因为事件发生在高素质人群中,另外,当事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嫌疑人的犯罪手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受众的危机感。如此不难理解,如同当年的马加爵事件一样,此次投毒案甫一曝光,网上即不乏道德谴责,善良的人难免就此发出诘问:为何在熟人社交环境中,无辜者还会遭如此不测?
舆论难免由此事件延展,深入挖掘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背景,其中不乏将其归因于人性的复杂与阴暗这样的解读。尽管在此期间复旦大学的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于社会无益”,但客观地说,案件尚未到判决阶段,舆论对这样一个案件的分析冲动,尽管涉及部分案件细节,但尚不足以影响司法判断,事实甄别更有赖于警方的侦查。大体而言,网友的分析以及围观热情,都是围绕案件的特殊性质,众人对无辜者的感伤情绪引发彼此对安全感的讨论,氛围亦庄亦谐,如此不难理解,在后期不少网友纷纷感谢大学室友“不杀之恩”。
相对而言,和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相比,此次投毒案的舆论反馈相对理性。无独有偶,近来有其他地方出现了类似的案件,但这仍不改舆论对事件的普遍定性,即将其视为个案,避免过度解读。这不仅彰显了个人的理性,无疑也有其学理上的依据。针对网上出现详尽展示犯罪嫌疑人作案细节的现象,有人也对此表示批评,认为其可能引发效仿,这样的提醒确有其必要,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呼应。
如果说,在自媒体领域,由于个人的见解、视野的差异,在对事件解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剑走偏锋的现象,那么,于传统媒体而言,保持适度的克制,却是其职责所在。这一事件从其披露,继而受到网络的热议,传统媒体注定不会视而不见,如何看待这其中的是非,是迎合民众的情绪,将现象指向制度缺陷,个人的不幸归结于社会的畸变,还是针对事实本身展开适度的探讨,不同的观察方式无疑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效应。让人遗憾的是,在此期间,有权威媒体借助记者之口,发出“社会怎么了,高校怎么了?”这样的疑问,也有媒体独辟蹊径,分析高校的社交环境,这些或大而化之或片面的批评,如同以往动辄制度归因的批评惯性一样,它们给民众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但扪心自问,想必连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分析未必客观。
庆幸的是,在此期间,不少网友抵制这种过度解读的现象,如此看来,那种试图通过迎合民众情绪换取吆喝的方式,如今也未必奏效。网络在进步,跟着网络尾巴走的传统媒体,也该自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