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艘各具代表性的传奇战舰,跨越时空,以1:350的比例静静地列队于徐汇区一户上海人家里。这家的男主人、这些模型的制作者——64岁的吴林照称之为“时光舰队”。
圆了儿时梦
吴先生最喜欢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音乐响起,仿佛能听到源自波希米亚森林的小溪汩汩流入这条捷克的母亲河,最后与易北河一起汇入大西洋。他在欧洲旅行时常常背着素描画板,看到美丽的建筑、街道,尤其是船与海,便会支起画板。吴林照上过山下过乡,出过国打过工,当过美术老师,曾是沪上一家大型装潢公司的设计部主任。无论在哪里,一个关于航海的梦始终与他不离不弃:小时候,想当一名航海者或造船人;现在,他在自己耗时9年完成的“时光舰队”里圆了一把儿时的航海梦和造船梦。
吴林照的“时光舰队”,时间起点是哥伦布船队起航的日子,以哥伦布的尼娜号和麦哲伦的维多利亚号为领舰。从中世纪、风帆时代的帆船,工业革命时代的铁甲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前后的战列舰、潜艇、航空母舰,到现代驱逐舰和新锐战舰,25艘战舰囊括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排在时间轴最末的是美国2010年刚入役的独立号濒海战斗舰。他开始设计、制作这个模型时,独立号刚下水舾装,尚未海试。直到他完成模型,它还没有投入使用。很多杂志抢着要刊发老吴的这组模型照片,绝对的“全球首发”“纯属原创”。
欲罢却不能
他的制作模型史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还是小学生的他看了同学做的鱼雷快艇模型,立马兴致勃勃地跟着做了起来。上了高中,不满足于按图制模,开始自制水翼导弹艇模型。60年代后期,他带着未完成的水翼艇插队落户,然后是几十年的辗转漂泊、游走四方,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回到上海。
重拾船模梦,是机缘巧合。2004年家里装修,暂住亲戚家,某日晚饭后逛街,走过一家小时候经常光顾的模型店,便起念买一个放在新家当摆设。找营业员一打听,现成的舰船模型请人代加工至少要几千元。“我自己做”,老吴买了一盒俾斯麦号战列舰模型,从此开始了“老花镜下的自娱自乐”。
后来,俾斯麦号完成没多久,传来我国引进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的消息。手头模型油漆和辅料都还有余,浪费了可惜,他决定再做一艘现代舰。再后来,割舍不了打小就有的对工业化早期蒸汽战舰的钟爱,那就再做一艘沙俄的瓦良格号铁甲舰吧。殊不知,有了n个“后来的后来”。
心得写成书
客厅和书房是老吴的作品主陈列室。主灯辅灯、背景板、三脚架一应俱全,每个模型的制作过程都有专业级影像记录。卧室临窗是他的工作台,床头摆着大名鼎鼎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而且取其战前最辉煌时的模样,甲板上每个官兵的军帽和表情都一丝不苟。家里只有厨房不是他的领地。妻子虽免不了有怨言,但还是支持丈夫的爱好,“现在像他这样执着的人不多了”。厨房里装了电视机,妻子做完家务,常常在那里边看电视边打毛线。“幸亏女儿女婿定居德国,否则家里还真住不下了。”
吴林照做模型很少买整套的材料或超改的蚀刻片,只肯买栏杆等通用件。他说,一是囊中羞涩,二是模型制作中的“追加”是一个很大的创意空间,那种积小胜为大胜的感觉太棒了!没有图纸就自己考证设计,没有现成的零件即搞发明创造。扫帚丝,是做缆线的最佳材料;耀眼的探照灯,原型是妻子衣服上的装饰亮珠。“不知道弄坏几把扫帚了,丝都被他剪掉了,边边角角都扫不到了。”
老吴对这些“自创绝配”得意得很:“一个好的船模制作者,必定是一个潜在的设计师、工程师或技术工人。”怎奈岁月不饶人,由于用眼过度,吴林照在“踩了三次刹车”以后,终于将模型制作彻底停了下来。他把多年心得写成《我的“时光舰队”》一书,并设想着给“时光舰队”办展览,让更多人分享其中的乐趣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