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在上海世贸商城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这是继广交会(货物贸易为主)、京交会(服务贸易为主)和厦洽会(投资贸易为主)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贸易展会,上交会弥补了我国面向国际的技术展示和交易平台的不足。
作为承办城市,上海借“上交会”契机,得以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技术市场从7亿到6437亿
首届上交会科技部展区,一连串数据记录了我国技术市场的长足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开放技术市场,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拉开了我国大规模技术贸易的序幕。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技术交易额自1987年的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437亿元。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蔡文沁进一步补充说,从1985年开始设立技术市场经过19年,全国技术交易总额才达到1000亿规模,而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4年的时间,从2000亿到3000亿用了2年,从3000亿到4000亿仅用1年时间。
与此同时,技术市场的交易内容也在改变,从最初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向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衍生扩大。随着企业对创新能力提高的需求强化,技术交易从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从单纯技术交易向资本融合发展,包括通过技术进行企业并购、技术产权挂牌交易、难题招标以及很多新的技术交易模式不断涌现。
催生了一批技术交易机构
技术市场的开放,还催生了一批以技术交易、技术中介为主要服务功能的技术交易机构。1993年,全国第一家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1999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技术产权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技术产权交易所。迄今为止,中国已有技术交易机构近2万家,其中技术交易所(中心、市场)200多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约40家。技术交易机构围绕创新链开展技术集成与二次开发、中试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人才服务、技术投融资、国际技术转移等全程服务,支撑了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
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当前,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技术贸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巡视员李元介绍,我国从197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当年全国技术贸易额是36亿美元,到2012年达到736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技术引进方式从传统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和生产线引进为主,转为现在以专业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但我国技术贸易总量占贸易总量的占比还较低,要想走向贸易强国,必须改善贸易结构,提升技术贸易在整个贸易额中的占比。因此,举办“上交会”对改善贸易结构、实现贸易强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大“平台”构建多层次市场
对于上海而言,通过技术交易的集聚和辐射,将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竞争力。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陈先进指出,去年全国技术进口442.74亿元,出口293.29亿元;上海的技术进、出口额分别约占全国的10%左右;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技术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是我国技术国际贸易的主要阵地。借“上交会”东风,经济高度活跃的长三角科技融合的趋势也在显现。
陈先进指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起集中亮相上交会,这些上海经济升级的“生力军”走进技术交易“主战场”,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上交会搭建了国际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国际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企业获得国际技术支持平台和发明创造技术转化平台,这四大“平台”构建起多层次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技术研发、技术中介和技术需求三方“面对面”交流寻找交集,推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