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直指陈文帝
在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北象山南麓,1400多年以来一直有一对巨大的石兽默默镇守着,东兽为双角天禄,西兽为独角麒麟。
如今,因为历史的变迁,这里竟然被纳入了一家农家乐休闲钓鱼场的范围内;只剩下两座高3米有余、张牙舞爪的神兽“守护”。早在若干年前,这处永宁陵石刻就被定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持续了千余年的宁静,从去年底开始被考古队伍洛阳铲“叮叮当当”的声音所打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两座长11米以上、宽约7米的大型南朝“连体”陵墓。如今,在现场,陵墓的上半部分已经被清理出来,但都还没有清理到墓底。左侧一处勘探出来的墓室彰显了这处墓葬的尊贵:形状呈偏椭圆形、前连长条墓道,紧靠山体的墓砖按照“三横一竖”的方式垒砌,墓砖上的花纹除了典型的南朝大莲花瓣、小莲花瓣外,还有行云流水一般的水草花瓣纹。
有文物专家明确表态,“根据南朝陵墓特征,两座石兽的连线正中向前延伸,便是神道(帝王陵墓道)所在,直指帝王陵。”
起初,这里的墓主有宋文帝、陈文帝、昭明太子等几种说法,不过考古发现,陵墓连体有“手牵手”的感觉,加之神道前两只神兽都是雕有雄性生殖器的公兽等种种证据。专家进一步论证,认为墓主人和南朝同性恋皇帝——陈文帝陈蒨关系密切,很可能就是陈文帝本人和他的“男皇后”。
发掘引发轩然大波
陈文帝,名陈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长兄陈道谈的长子,公元559年至566年在位,年号天嘉。陈蒨在位7年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是南朝历代皇帝中的一位有为之君。公元566年驾崩,享年44岁,谥号文帝,葬于永宁陵。
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却引发轩然大波,不少文史和考古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致提出了两大质疑。
质疑一:建博物馆可以成为主动发掘的理由?此前有关部门称,这处墓葬的发掘,缘于南京市六朝石刻风化严重,且分布于全市荒郊野外,保护难度加大,想在栖霞建设一个南朝石刻博物馆,把石刻整合在一起展示。
质疑二:帝王陵墓应不应该主动发掘?上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曾发掘定陵(明十三陵之一,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定陵发掘后,有些省份纷纷效仿,要挖掘汉陵、唐陵、清陵等帝王陵。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
陈文帝这座皇帝陵墓能不能挖,也成为这次风波关注的一大焦点。对此,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界元老谢辰生就表示:“考古发掘一般都是配合工程的抢救性发掘,不能主动发掘,即使不是帝王墓,也不应该挖,它好好的你挖它干嘛?”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