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钱吗?
回答爱就是拜金,说不爱就是虚伪?不要好面子纠结了,我来分享两则关于钱的严肃研究。
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周欣悦和美国的两位博士一起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金钱可以缓解疼痛,包括生理疼痛和社会排斥的疼痛”。研究团队让84名志愿者分成两队,一队数80张大额钞票,一队数80张大白纸。数完以后志愿者们进行了传球游戏体验心理焦虑和强度,以及试水温体验痛感。实验结果是,数过钱的志愿者更自信淡定,痛感也不强烈,也就是说数钱这件事无论对心理还是生理都能加油给力。
另一则有关钱的科学实验是曾经发表在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这回研究者有意无意地让部分志愿者接受一些“钱的暗示”,然后品尝巧克力。实验结果是,受到暗示的志愿者对巧克力“食之无味”,不仅吃得快,而且食品的美味度评价也很低。研究者认为,金钱损害了人们体会积极情绪的能力。
仔细想想,两项研究似乎并不矛盾:前者说明金钱让人安心,给人安全感;后者则告诉大家,金钱和快乐不一定相关(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公爵一定体会很深)。钱、房子、车子、身份、地位……一切务实的追求确实会给人带来成就感,但是拥有这些却并不一定能和快乐画上等号,有时候山珍海味不如一碗荠菜馄饨。但大家似乎正被各种务实的追求困住,然后好像得了不快乐病,成就感不足以抵御忙碌中的焦躁和疲惫后的空虚。
这两天,高晓松两年前发表在《青年文摘》上的《不买房买梦想》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我对晓松叔无感,倒是因为小文爱上了他妈。她教育孩子不要被所谓财产困住,因为“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却不应该是生活的终极追求,打拼之余不妨去远方旅行,即便不能远行,不妨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请允许我按照某种正流行的文艺格式给自己起名(现在的状态+刚吃过的东西)来结个尾,那我就是:困得要死的荠菜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