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她们的墓前,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话题:母爱。母爱能有多深?一个母亲的爱可以给予多少孩子?
知青妈妈——孙文珍
她是我的荒友。她出生在西子湖畔,她的墓却落在黑龙江的索伦河边。她一生只留下一个孩子,可是每年清明在她墓前却有无数的孩子唤她妈妈。
她十七岁下乡,不久就成为这个村和方圆十几里内唯一的助产士。新生命的诞生从来是不分昼夜、不定时的,所以她从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随时待命,随叫随到,哪怕是深更半夜,哪怕是天上刮着大烟炮。最多的时候,一天一夜她连续接生了八个孩子,24小时没合眼的她站着就睡着了,脸上还带着按捺不住的疲惫和笑容……她太爱孩子了,在她心中每一个孩子都比她的命重要。她有头疼的顽症,不知多少次,她是头上扎着银针给别人看病;不知多少次,她是用嘴吸出堵在新生儿口中的污秽物,以致她吃饭从来不敢碰荤腥物……小小乡村卫生所条件差,多少次她化险为夷。从她手中降生的千余名婴儿无一例伤亡,可是她自己却连续流产。
她第三次怀孕了,领导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再找她!让她休息,她该当妈妈了!
可是当天晚上就有村民火急火燎地找上门,家中产妇大流血,不找她不行。她闻讯后二话没说就爬上了四面透风的小四轮车。一路颠簸,一路风雪,一路她的鲜血顺着裤腿滴答,又冻结在车板上一夜奋战,母子平安,她,却又一次流产了!
积劳成疾,她的生命定格在37岁,当时,168厘米高的她只剩下七十多斤的体重!在病床上,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她对亲人和领导留下的遗言是:把我安葬在北大荒,我舍不得这片土地和亲人。
如今她当年接生的孩子又带着孩子来扫墓了。而照片上的她依然是那么年轻,脸上依然带着对孩子深情的微笑。
母爱,深情如海!
知青的妈妈——魏阿花
她不是知青,她早年丧夫,独身一人含辛茹苦带大了四个孩子,她把两个送到了农村,所以她应该被称为知青的妈妈。
她是上海人,如果不是因为二女儿下乡的连队有一个出了工伤的当地小伙子需要到上海来治疗,如果不是她管了这份闲事动了恻隐之心,那么她就不会又成为一个东北孩子的妈妈。
从1975年起,这个只有14平方米的小屋挤下了魏妈妈一家六口人,自搭了阁楼,打了地铺,唯一的一张大床让给了高位截瘫的东北儿子孙景荣。他在这床上一躺就是十来年,吃喝拉撒全靠魏妈妈。后来经手术能坐起来,还是一刻也离不了人。生过孩子的都知道最累人的是带婴儿,可婴儿总有满地跑的时候,而魏妈妈带的这个婴儿是总得抱着的。很多住过医院的人都有体会,护工最苦最累,给钱也少有人肯干,可魏妈妈这个护工不拿钱,从50岁干到87岁,任劳任怨整整干了三十七年啊!几十年间连孙景荣的亲姐姐亲哥哥都早已弃他而去,与其毫无血缘关系的魏妈妈却始终不离不弃。难怪,黑龙江农场一场长由衷地说了一句话:“上海人了不起啊!”
这几年魏妈妈日渐衰老,孙景荣也年近六十。其实几十年来这个东北儿子一直是有工伤工资的,但是一直瞒着魏妈妈。消息传开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魏妈妈鸣不平,魏妈妈却十分淡定,反而帮着儿子说话。农垦总局让我们征求老人的意见(是继续把人留在上海还是安排他住进哈尔滨养老院,毕竟魏妈妈辛苦一辈子了,该歇歇了),没想到此时魏妈妈倒激动起来了,她斩钉截铁地说:“除非我闭眼了,不能让孩子走!”
2012年8月,魏妈妈终于撒手人寰了。临终前,她对自己的亲生子女说:“要善待你们的弟弟啊!”
母亲走了,母爱还在!如今,孙景荣依然生活在上海这个亲情融融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