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光绪年间钱业公所的红木条几,有来自北方钱庄的“运钞箱”,有安详的妈祖雕像,还有静候粉墨登场昆雅悠扬的百年老戏台……这就是中山南路1551号,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山会馆。“5·18博物馆日”前夕,走进这座保护完好的会馆建筑,倾听沉默的文物“讲述”一座移民城市的“会馆传奇”。
抓住世博机遇
三山会馆里,有一座妈祖雕像,寄托着当年福建商人的家乡记忆。104年前,福建旅沪水果商集资兴建了三山会馆。86年前,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沪南指挥所在这里设立。
世事变迁,在沉默破败了很多年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三山会馆焕发活力。2003年,三山会馆列入上海世博会5.2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此,三山会馆内出现了一个“馆中之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这个建筑面积为2041平方米的“馆中之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建成。
佐证移民经济
一只来自北方的老榆木“运钞箱”,箱盖中央,五只铜雕蝙蝠环绕铜制“福寿”吉祥图案;厢盖四周是密匝匝的铜钉头,看一眼,就知道这“保险箱”有多敦实。上海是移民城市, 三山会馆通过各个渠道征集明清以来的“会馆文物”,印证移民经济的发展史。
唱响百年传奇
三山会馆中央的百岁古戏台,是一部传奇。20多年来,三山会馆最富戏剧性的保护事件就是这古老戏台的搬迁。1986年,因南浦大桥建设需要,市政府决定将三山会馆南移30米。移建工程最大难点就在古戏台。专家商讨决定,先拆除古戏台屋面以上砖瓦部分,减轻自重,然后将古戏台石柱和木质构件整体吊装到位。25吨大吊车起吊,古戏台却纹丝不动;换45吨大吊车再次起吊,古戏台整体缓慢迁移30米,平稳安放在4个石墩上——整个戏台和顶部圆形藻井毫发无损。
2000年,黄蜀芹执导、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主演的《琵琶行》由古戏台走向世界。从此,《西厢记》《牡丹亭》……古戏台上“传奇”不断,昆雅悠扬,绕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