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雨露,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委员。
陈雨露曾是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及荷兰提尔堡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还荣获近二十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材奖及全国优秀教师奖,并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印象
最年轻的部属大学校长
从1983年以数学满分的文科高考成绩走出河北偏僻小村,陈雨露踏着坚实的步子,在金融学研究和教育领域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人生业绩。
陈雨露出生于1966年11月,是目前我国最年轻的部属大学校长。他的履历中有一长串年纪轻轻就获得的职称、职务和“等身”的学术成果:26岁、31岁分别晋升为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副教授、教授,39岁当人大副校长,继而又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人大校长。二十多年间,他出版了金融学著作16部、译作10部、教材近10部,发表论文130余篇。
陈雨露的学术生涯与金融学、金融理论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研究范围广涉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等领域。
但是,近年来,“实体经济”一词却被他频频提及。他在不同的讲坛上强调,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可过度脱离,金融崛起要以产业竞争力及实体经济为基础,要推动金融资本重新向实体经济回归。
个人观点
■ 关于炒股
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流派叫“技术分析”,其前提假设是,历史往往会重现。金融投资必须熟知市场历史走势,必须了解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象牙塔里的金融学教学科研应向公众普及金融史。中国股市有很多散户,如果熟知历次金融危机历史,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投资的非理性。
■ 关于实业
金融市场不是一个万能的市场,即使获得再多收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要靠实业满足,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关注投资,那么对整体而言很有可能就是流动性过剩,从而金融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 关于分配
“金融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什么意思呢?钱要借贷才能够生钱,这个钱究竟借贷给谁,肯定是不能借贷给没钱的人,肯定愿意借给资产多的人,因为借给他保险,保证还本付息没有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越有钱的人得到钱就越容易,借到钱就越容易。但是作为国家管理者来讲,一定要让货币、金融为大多数民众服务,让他们得到发展的实惠,避免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太大,这样金融业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劫贫济富的行业。
■ 关于楼市
房地产市场一定要控制住,一方面利用它保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避免它成为泡沫。这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币值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原来我们更多考虑到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吃的、穿的、用的,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要保证不要出现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保证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双稳定”,才能真正保证币值的稳定。
纠偏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脱离 应该让金融回归大众
当今社会,金融无处不在,货币、证券、银行、保险、基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国际收支、外汇等金融名词和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运行,像一张庞大的网罩住了每个人。
陈雨露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不过,金融业的发展存在严重隐忧,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金融越来越像是一种玄学,圈外的人根本搞不懂那些产品是什么。“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化的时代,但金融的过度发展也制造了一次次危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实业的发展,金融业是无法持续繁荣和自我运转的。”
陈雨露提出,应该让金融回归大众,使之不再是由数据、计量、模型组成的玄而又玄的东西。他在分析2008年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时说,这是金融资本过度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是对此前过度金融化的被动调整,其重要结果之一是要纠正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过度脱离的失衡状态,推动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回归,将财富的创造和增长建立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之上。“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必须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变成一个自己循环的游戏圈子。”
构建中国金融发展战略路径 以“国家金融禀赋”为基础
今年4月,陈雨露和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合著的《大金融论纲》一书出版。这本700多页的大部头著作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业内同行们评价该书“全面完整论述了‘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书中提出的“‘协同效率’、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U型关系,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构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路径”。
这本新著提出并论证了“大金融”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提出了“大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政策规则和制度设计。详细论证了中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认为其目标需要兼具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该书还提出“国家金融禀赋”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蓝图和战略路径;提出基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双稳定”目标,首次系统论证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信贷政策“三位一体”的货币金融稳定新框架。
陈雨露说,“大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黄达先生在本世纪初提出,而后在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界的共同推动下,对其内涵的阐释逐步丰富起来。该书主张中国的金融学科必须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大金融之路,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
这本新著还规划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中国应在未来30年通过“三步走”,各用十年完成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使人民币从实现充当国际结算货币、在国际投资领域中作为投资货币,到成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该书认为,在可动用的社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膨胀和超速扩张是以实体部门的萎缩和衰减为代价的;泡沫经济挤出实体部门投资并最终导致这些实体资本灭失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
及早控制房地产市场意义大 将金融与经济目标纳入视野
治理和防范中国的泡沫经济,是陈雨露关注的一个重点。他说,1825年以后的世界金融危机史表明,泡沫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的最大公敌。近年来,围绕房地产价格的持续高涨,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化倾向。虽然任何针对泡沫破裂的事前预测都很难准确,但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放任房地产市场泡沫而不加以有效抑制,发生资产价格高位崩溃和金融危机的概率将越来越大。
陈雨露尖锐地指出,对于中国的决策者而言,隐藏在泡沫经济背后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要短期的繁荣,还是要长期的稳定增长?在这个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大计的关键问题上,及早控制房地产泡沫的意义不言自明。对此,他提出了政策主张:
■ 全面推进中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改革,将金融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纳入政策视野,从战略上平衡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避免过度金融扩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 通过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引导、有效管理人民币升值预期,避免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诱发资产价格的新一轮大幅上涨,进而导致泡沫经济,确保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
■ 将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与针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总体信用水平的监管并重,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统筹兼顾货币政策、监管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优化组合,避免政策叠加所带来的潜在冲突。
在经济理性与道德情操间找平衡 行走于中西方两个文明舞台
从26岁担任人大财政金融系副系主任开始,陈雨露的肩上一直担负教育行政管理和组织的担子。他将金融学家的缜密思维和扎实学风贯穿于教育行政管理当中,不断探索并形成了新时期高校教育尤其是我国高等金融学教育的独特思想,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魅力校长”。
2002年,陈雨露作为人大新任财政金融学院的院长,筹建“金融实验班”,作为人大金融国际化教学改革的试验田。5年后成立了人大“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试验田”的探索大大提升了人大金融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了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输送了大批高端人才。
陈雨露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中非常重视“育人”。他常对学生说,经济学教科书将“理性人”作为理论的基石,这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冷酷的、不讲道德情操的科学。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当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私自利能带来社会最大效率的时候,我们还能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吗?”因此,“我们需要在经济理性与道德情操之间寻找平衡。”
“中国金融的精神应该是什么?中国金融学科、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也是陈雨露常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他希望学生们“在为经济利益而奋斗时,守护好心灵的净土,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扩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对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辨能力。”他勉励学生们: “应努力成为能够自由行走在中西方两个文明舞台的高级经济金融人才,为祖国之崛起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