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十几岁进中福会儿艺学馆以来,儿童艺术剧场就是我的课堂、我的修炼场、我的战场、我的精神家园,她提供我丰沛的滋养。1979年,我的毕业大戏童话歌舞剧《长发姑娘》就是在这里上演。那年我十七岁,是正式从一名学馆学生转向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该剧取材于民间故事,在剧中我试演主角长发妹,一位勇敢而美丽的姑娘。那时的剧场舞台有乐池,几十人的大乐队非常有气势,对于歌舞剧来说是真正完整的戏剧舞台。现在想来记忆犹新,仿佛那优美动人的侗家山歌依旧回荡在迤逦的清泉山间。演出后,我还收到家长来信,说:“孩子看后,明白了水的重要性,它来之不易,再也不浪费水了。”作为儿童剧演出工作者听到这样的话,十分欣慰。
1984年,我获得了第一个重要奖项——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当时,汇演的会场就在儿童艺术剧场,凡是入围的演员的大照片都醒目地贴在了剧场外墙周围,比赛的氛围很浓郁,看到自己的照片,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那时我参演的角色是《花木兰替父从军》中的花木兰,一个既柔美、清丽又豪爽、刚烈的角色。
老剧场还承办了第一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活动,我担任了开幕式的主持人,有着非常美好的回忆。1995年,我出演《雁奴莎莎》主角,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一部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剧目……等等,关于儿童艺术剧场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在老剧场对面有一家叫做“红榴村”的点心店,现在应该没有了。那时,演出界有句俗话叫“饱吹饿唱”,因此,我们常常在演出前不吃东西。演出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每每演出完后,我们都早已饥肠辘辘,这时候就会去对面的“红榴村”叫上一碗馄饨,吃上几个春卷,瞬间心情大好,还能和观众聊聊天。现在想来仍能回味出那种感动,美滋滋的。
老剧场回忆凝聚情感,新剧场重生承载梦想。当年的儿童艺术剧场凝聚了几代上海人的成长记忆和情感记忆。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新剧场即将正式开幕。剧场的面积比老剧场扩大许多,环境与舞台技术更是有质的飞跃,是一座综合功能现代化的儿童剧场,集演出、体验、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一体。她不仅仅是上海少年儿童的梦想天地,也是我们这一批对老剧场、对儿童剧事业有着深厚感情,有着无限憧憬的从业者、关注者们的梦想天地。我期待更多的美妙戏剧,更多的真情传递都能在新剧场实现。我时不时地在遐想,如果依旧能在看完一场演出后,在附近的“红榴村”吃上一碗馄饨,邂逅演员与观众,聊聊剧情、拉拉家常,那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十日谈
我与儿童剧场
明起刊登一组《文史馆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