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缩水”
电影没拍成
8小时的演出,破了中国话剧的纪录,也因此受到质疑。对此,赖声川认为,“好的作品其实是有生命力的。”他一直定义该剧为一个“有机的创作”,对他而言,所谓“有机”,就是“一次成型”。一般2小时戏剧的大纲是4页,整个剧本也就60页,而《如梦之梦》的大纲写完就是29页。赖导透露,其实该剧1999年第一次演出后就受到拍成电影的邀约,女主角由张曼玉来演。但当得知电影仅为2小时时,赖声川拒绝了。
对于时间,史航认为:“如果你没有第3小时的茫然,怎么会有第6小时的彻悟和感动?你不能因为一天吃4个馒头就能饱,所以只吃第4个馒头。”再者,“你平时能和一个有好感的异性坐在一起8小时,说不定相处的浓度会超过1年半;而结婚10年的夫妻一起坐8小时看戏,说不定也是种了不起的考验……这是相当难得的人生体验。”
不断去“岔题”
才能圆故事
“要了解一个人,要穿越其他人的故事才行。也就是说,当我介绍一个人时,可能先要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说起。”赖声川在解释时长的同时也打开了该剧的结构,“所以,看起来是不停地岔题,等岔题岔了8个小时后,你才会最终发现所有人的关系原来是这样的。”
因为观众的椅子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所以该剧让史航觉得很容易与旁人“逆行”因而形成“思考的停顿点”。他进一步强调,“不是怀旧点,是思考点。”“当今很多作品如《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很容易激起怀旧点——就着电影的时间段,让观众回想起自己当年大学里的故事。”但《如梦之梦》的“岔题”,会让人不断思考:“如果当初不这样,那么我会不会成为今天这样?”赖声川的戏,很容易让人思考人生,“别的戏可能有5处,该剧超过50处。”
首次回“主场”
家住牯岭路
上海是赖声川妈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当年,赖妈妈就住在牯岭路。所以,上海经常出现在赖声川的作品里,从《暗恋桃花源》到《如梦之梦》,就是一个从上海到法国诺曼底的故事。其实,“我当年写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这出戏能到上海演出,剧中人会说上海话,好像感觉这出戏首次回到了主场。”就连《如梦之梦》中也有个地址“牯岭路4号”,就是赖妈妈小时候住的地方。“说起来有点矛盾——但我们就在上海重建一个虚构的故事……我写的时候特别有感情,我希望能为上海的都市传奇出力。”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