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成了高考“答卷”,考生和老师提醒在读的高中生——
重积累 理思路 勿盲目入“题海”
陆梓华 王蔚
■ 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更有信心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停笔完成最后一道高考题,即意味着高中毕业生已经完成了12年的基础教育任务。再回首那一门门熟悉的学科,一张张融入爱与恨、笑与泪试卷,其实已经把所有的“总结”、“反思”、“提高”等关键词,都留给了高中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

  不妨,听一听高三教师、高考生的感受和希冀。无论是成功与挫折、雀跃与遗憾,这“最后的答卷”都颇具启迪意义。

  【语文】

  扩大阅读 答卷更有底气

  冯萍(南洋模范中学语文教师):上海语文秋季高考命题基本呈现出沉稳中求渐变、平实中存灵活的规律和走向,能把握时代脉搏,契合高中生思维特点,体现了语文二期课改的精神。第一,试卷选文贴近社会现实,思维层次稍高于一般高中生水准,有效检测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质量。第二,重视考查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答题,纯粹名词术语考查占的比例日趋减少。第三,仍然重视文本信息的准确落实,但更加重了考查作品的语言品味和意蕴挖掘的比例。第四,作文命题注重思辨,立意维度多元开放。

  要为语文高考做好充分准备,仍应重视课本资源,以及它所呈现出的最主要的写作手法,并将这一切融会贯通,了然于心。在每学期精读二十多篇课文的基础上,应当多作拓展,把课外阅读的范围尽可能地扩大延伸,在书海中快乐徜徉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语言鉴赏的能力和品位。 

  陈文婷(格致中学学生):今年没有偏题怪题,总体感觉很平稳。第一篇阅读是说明性的文章,把一段话打乱重新排列,这个题型以前没有碰到过。古文考到不少课外内容,但除了个别实词有些困难,其他都不算特别难。

  我觉得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有利于高考语文考出好成绩。我有订阅《南方周末》等报纸杂志的习惯,平时看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也会主动写写随笔。看到今年的作文考题时,我第一感觉就是有话可说,有些问题是以前思考过的,甚至是写过的,遣词造句也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粗糙。此外,我觉得记忆方法也很重要,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古文时,通常会创设一个语境,帮我们理解一些词语的用法,这比单纯的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

  【数学(理科)】

  难点前移 学会调整节奏

  陈健(市二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总体感觉今年的理科数学卷有点难,难怪有学生反映,物理卷做下来似乎还比数学卷容易些。其实,与往年学生们的反应不同的是,今年的所谓“难点”倒不在最后两大题上,而是出现在了前面的填空题、选择题里。难点的前移或许会打乱了他们养成的先易后难的答卷节奏。

  往年最后的大题目,对有些同学来说成了“观赏题”,干脆放空。今年的最后大题目似乎难度有所降低。但如果被前面的几个难题卡住了,很可能会延缓做最后题目的时间,也影响继续顺利答卷的情绪。这样的变化对今后的考生来说要引以为戒。

  从近年高考数学卷来看,要提醒高中生的是,一是要在平时学习时坚持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清楚;二是要学会审题,要看到题目内涵,而不是疯狂地去搞“题海”;三是要善于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

  沈斯杰(市二中学学生):感觉上比去年难一些。主要是难在前面的几道基础题上,但最后几大题的难度却有所下降。

  我的体会是平时要听数学老师的话,但不是盲目跟从,先要把概念弄熟弄透。学好数学不能怕麻烦,也不要有畏难情绪。有些题目可能计算量比较大,一定要鼓足干劲做下去。如今教辅书的种类众多,没必要全买来做,因为学校老师布置的练习已经较多了,关键是要真正弄懂。每次做的卷子最好总结一下得失在哪里,并做好记录,以便总复习时翻阅。

  【英语】

  多读多看 要求融会贯通

  沈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学生普遍反映今年的高考英语试题难度和往年基本持平,难度较大的是两篇阅读题,一篇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类文章和一篇有关哈佛大学某项科技成果的科普文章。这除了要求学生增加词汇量,了解词汇的基本搭配、拓展用法外,更要扩大阅读量,注重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近年来,上海高考英语试卷中,单纯的语法类题型比例在下降,更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和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应用。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基本功的训练,我会要求学生增加时事新闻阅读,多看一些原版的报纸和新闻类网站,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谢宇程阳(大同中学学生):总体感觉考下来比较顺,难度可以接受,没有很冷僻的生词,侧重对学生语感的考察。比如有一题,考的是三个形容词同时加在一个名词前,该如何排列。我觉得这是初中英语就曾经涉及的内容,但很可能不会引起重视。要答对这道题,除了要知道形容词的排序和它与名词的紧密程度有关,我觉得更多的还需要平时多读、多看,增强语感。

  高三这一年,我做了不少卷子和模拟题,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两年阅读中的长句增加了。很少可以抄一句文章中的现成句子,作为题目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读懂上下文,融会贯通,再自己总结归纳。在复习时,一定要耐心、专注地分析每个长句的语法结构,不要求多,要求懂,这样每做一题,才会有收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神十飞天会天宫特别报道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高考专题/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高考专题
   第B04版:高考专题/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高考专题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0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重积累 理思路 勿盲目入“题海”
本期导读
图片新闻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01重积累 理思路 勿盲目入“题海” 2013-06-12 2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