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我们都有“病”
左妍
  左妍

  自从某英国精神科医生的重磅言论“喜欢在网上晒食物的人可能心理有病”红了之后,如今每次聚会,当朋友们再掏出手机对着饭桌上的食物拍照时,免不了几分拘束,拍完还顺便自嘲几句“别管我,我有病”。

  如今,在社交媒介里分享美食图片再正常不过了,全世界几乎都在这么做。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用照片记录生活、和朋友分享乐趣已成了年轻人社交的一大风尚。或许,传统人群的思维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将“晒食物”归纳为“病”并不妥。

  其实,被专家们定义为“病”的,远不止“晒食物”一种,自恋是一种病、微博控是一种病、晚睡是一种病、爱装嫩是一种病,我们或多或少都因此而“中枪”,变成了病态的人群。当今社会仿佛成了医院,我们都是住院的病人。

  可这些“病”真的对我们的生活或周边人造成很大影响吗?倒也未必。人生轨迹和生活环境不同,我们会遭遇感冒发烧等各种疾病,当然也会有各种奇怪的偏好或异常的习惯。只要这些“病”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也没有让众人反感,那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

  人是不同的个体,总要有点不同的“病”才能显示独特性,但这个“病”必须有底线。理论上也许说不过去,毕竟这些“病”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哪个人因为没得这些“病”而活不下去;但事实上,我们极少按照理论和长辈设定好的模式成长,很多人都保留了自己明知“不太好”或“别扭”的“病”:爱拍食物的不管饿成啥样都要拍完再吃;爱自拍的天天对着手机傻笑;爱拖延的人总是最后一刻才带着焦虑完成任务……

  但是,细细想来,所拍下的食物如果让朋友们喜欢、自拍照如果留下了美好回忆,拖延如果并没有造成什么实际损失,相反这些并不严重的“病”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乐趣或满足,又缓解了生活的压力和不满,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们是普通人,过的是不完美却不雷同的生活,不如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病”吧。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病”,承认自己有“病”,并宽容对待别人的“病”。因为这些“病”无伤大雅,只是让我们知道,这就是生活塑造的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市场之窗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4版:家居/市场之窗
   第A25版:市场之窗/百货
   第A26版:家电/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健康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从“红旗渠源头”说到“齐白石墓地”
游烟
我们都有“病”
“刀耕火种”式空气污染何时了
“间谍龟”
爱民者必为民所爱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我们都有“病” 2013-06-25 2 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