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奉贤区胡桥村村民主动发起的“纪念农村改革先驱曾希圣来胡桥蹲点50周年”座谈会,6月21日在胡桥村举行。50年前,那正是在中国开展“四清”的年代,而“四清”又是“左”得出奇的运动,村民怎么还会去纪念曾希圣这位胡桥公社“四清”工作队的顾问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在整体上“左”的气氛中,一点不“左”是很难的。但是真正与人民群众有感情的人,真正从实际出发的人,是可以在局部做到不“左”或不太“左”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希圣同志在胡桥住茅草屋,不顾警卫劝阻,冒着雨雪往农民家里跑,了解真实情况。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与一位参加渡江战役的老农整整交谈了七个下午。深入的调查,使得他心中有数,有底,对形势做出了不同于“左”派人士的判断。他有群众做后盾,便敢于跟“左”的思潮保持距离。在别处扩大打击面,不择手段搜索以吴臣为典型的“四不清干部”时,曾老说:“没有吴臣就不要硬找吴臣”;在有人大喊大叫“土改补课”,抓出一大把“漏划地富”的严峻形势下,曾老对报上来的所谓“漏划富农”不予肯定;对变“小四清”为“大四清”的充满“极左”论调的“后十条”文件,曾老公开指出其不当之处;在“突出政治”的浓浓空气中,他与农民一起改进插秧机、棉花营养钵,讨论改进住房条件。
曾希圣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有曾希圣。自打曾老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后,胡桥就有农民年年都在曾希圣忌日自发地纪念曾希圣。因此,在社会上一提“四清”就上火的今天,人们却来纪念他这位“四清”工作队顾问,是合乎常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