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晨练时,见到好朋友阿陆,他问我要不要养蚕宝宝。养蚕宝宝?我一愣,这是童年记忆里的“游戏”呀!大概是童心未泯,我接过了阿陆递来的一卷白纸,白纸中包着许多黄黑色的小点,那就是蚕卵。阿陆说,等明年清明前后就会“自动”孵出小蚕宝宝,并再三关照我要随时观察。回家后,我特意在台历上做了记号备忘。
今年4月2日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把卷起的白纸打开,只见蚕卵已变为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黑点。用放大镜一看,哇,想不到竟是已经孵化出的小蚕宝宝,还在蠕动呢!我急急忙忙到外面找了些嫩桑叶盖在上面。不到两天,竟然被它们全部吃光。
蚕宝宝日长夜大,真是一天一个样。它们的食量也大得吓人,那种狼吞虎咽吃桑叶的速度就像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快而疾。不到一个月,蚕宝宝已经长到了4~6厘米长。在这一个月中,蚕宝宝由黑色到白色再变成全身透明状,它们软乎乎的身体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很是可爱。
渐渐地,它们的胃口小了,吃桑叶的速度慢了,甚至不吃了。只见它们把头抬得高高的,左顾右盼,像是在寻找什么。同时,我还发现有些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啊,宝宝们大概要“上山”了!
“上山”就是蚕宝宝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周期,要结茧了。蚕宝宝结茧需要有依附物,小时候我们是用稻草给蚕宝宝“上山”的。但如今哪里有稻草,怎么办呢?不得已,我找了些小竹叶,扎成一棵小树的形状,然后把蚕宝宝“搬家”搬到了小树底部。
果然,那些最胖的蚕宝宝开始一点点地沿着树枝往上蠕动,左看看、右瞧瞧,寻找到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就心满意足地停下来,开始吐丝“造房子”。我瞧着一条胖胖的蚕宝宝往上爬得格外累,就心疼地把它放到我认为挺不错的地方。可是它不领情,又自己找了个地方,才满意地“搭房子”。我观察后发现,蚕宝宝自寻的“佳处”都是有三根树枝的支撑点,这样的地方当然更有利于它们吐丝结茧“造房子”,蚕宝宝真是聪明。
仅半天的时间,许多蚕宝宝不断地吐出纯白透亮的细丝,慢慢把自己裹在洁白的“小房子”中了。
这时,我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两只蚕宝宝同时选择了一个地方吐丝结茧,但它们没有争斗,赶走另外一方,而是和和气气地把“房子”搭在了一起,像是两个好朋友共处一室。
蚕宝宝的房子都造好了。又过了大约十天,飞蛾开始陆陆续续咬破蚕茧飞了出来。我特意地去仔细观察了“它们俩”。只见茧的一头渐渐开了个小洞,两只飞蛾犹如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般双双飞了出来。三天里,所有的蚕都化蛹成蝶,把它们的“小房子”留在了树枝上。
几天后,阿陆来访,看到那棵小树赞叹道:“哇,好像是圣诞树啊!”是啊,蚕宝宝的茧留在树枝上,就好像飘落在圣诞树上的片片洁白的雪花,煞是好看。这棵“圣诞树”是聪明的蚕宝宝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