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意义上的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189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总结前人经验,制成了摄影机。再经过卢米埃尔兄弟的改进成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拆墙》《火车到站》《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等第一代电影诞生。中国电影的历史很短,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现在只有一百年多一点。
电影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地放映在银幕上,形成活动影像。它的历史虽短,但“电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三国魏康僧鎧译《无量寿经下》有“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这是说世间事物虚幻不实、迅速无常。《唐·宋之问集》:“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这是指即闪即逝的电光。
我国是农业古国,亘古以来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这在文学上得到广泛的反映。其中咏清明、冬至等,在诗中出现较早、较普遍。唐代敦煌文献中,有两种咏二十四节气的抄本,文字相同。一题为《卢相公咏廿四气诗》(见伯2624边卷),较完整;一题为“元相公撰”(斯3880卷),但有缺失。元相公,或疑为元稹,其《咏廿四气诗》中有《春分二月中》。在这一首诗中有“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里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樑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其中出现了“电影”一词。当然这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只是自然界一闪而过的电光。
走马灯是今天的银幕电影源头之一。走马灯又称转纸片,因纸片上画的是马而得名。古代走马灯常用来表现各种戏文故事,明朝《鼓掌绝尘》一书写人家大门上挂着的走马灯,各式各样,内容大多是《董卓仪亭窥吕布》《武松打虎》《昆仑月下窃红绡》等一类的故事画。
走马灯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工艺,老百姓喜欢用它增添节日气氛。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诗中提到元宵节看灯的盛况:“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诗中的“吴台”就是今天的苏州;“影灯”就是“走马灯”。《西游记》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说:“螯仙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铎。”《吴趋风土录》也有走马灯的记载,“腊前春后,吴趋坊、申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有琉璃球、万眼罗、走马灯,品目殊难枚举”。走马灯图案的“连续不断地出现”与现代摄影、放映科学上“视觉暂留”的思路与原理是一致的。
从走马灯到今天的电影,经历了一千多年;从自然界的一个一刹那变为人们组合的几千个连续不断的刹那,从而完成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早先的一道闪光进化成了综合艺术,走马灯却成了文物,日新月异的电影还在不断地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