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广州“十三行”贸易兴盛,有位年轻的美国打工仔亨特来到广州,他在“十三行”里的美国洋行供职,一干20年,其间学会中文并写下了《广州番鬼录》和《旧中国杂记》,里面对中西贸易及旧广州的生活情景都有精彩实录。
当时中国一口通商,全世界的白银流入十三行。十三行行商富可敌国,闻名天下的巨富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
潘家在广州西关的花园式住宅非常漂亮,有自己的厨师。亨特有幸去过,在《广州番鬼录》里面,还有一段关于潘家“筷子宴”的描述:
我们吃的菜有美味的燕窝羹、鸽蛋,还有海参、精制的鱼翅和烧鲍鱼,这些只不过是全部菜式中的一小部分,最后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饮料是用大米酿造的“三苏”(烈酒),也有一种用绿豆、一种用黄皮水果,以及其他我们从未听到过的东西酿成的酒。盛酒的是小银杯或瓷杯,每只杯都放在制作精美的银座上。
广东天气热,一般人都怕腥膻,也不喜欢味重的肉类,宴席侧重于海味,尤其少不了最高级的鲍、参、燕、翅,这是高档次的标志。鲍、参、燕、翅都是干品,需要提前泡发,耗时费力制作繁琐,对厨艺要求也高,只有大户人家才具备这种条件。
鲍、参、燕、翅的原材料都是舶来品:极品鲍鱼产于日本青森县,海参产于北海道,燕窝产于印度尼西亚,鱼翅产于菲律宾。这也充分体现了广州贸易的发达,粤菜已经率先国际化了。
1831年1月27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二这一天,亨特与一伙中外洋行职员到芳村花地游园,摹仿广州人过年:先是观赏鲜花,然后登上一条预订的喜庆花艇游览珠江,并在艇上吃了一顿中式酒宴。这艘花艇是最大最华丽的,装上他们连同厨师随行六十几人。
这天的菜单有来自国内及国外的食材,具体如下:果品有荔枝干、黄皮干、来自南京的干枣、红柑、黄柑、腌糖姜以及来自英国的乳酪。正餐先上来的是燕窝汤,然后是白鸽蛋、鲳鱼、鳎鱼、鲱鱼、炒鸡蛋、南京羊肉、肥鸡、郊外油菜、来自澳门的鲜蚝、来自孟买的鸭肉(其实是干鱼肉)、野鸭、野鹅、水鸭。酒水有英国的两种啤酒,还有上等咖啡。
亨特本是重口味一族,这天他醉醺醺时,竟还记得清淡的燕窝汤、三种鱼类和来自澳门的鲜蚝,可见粤菜海鲜之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