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部《入殓师》让很多中国人感动。它是一部好电影,也像个窗口,让人看到日本人的生死观。
前阵子,我参加了一场葬礼,并且去火葬场,与死者亲属一起用筷子将白骨夹起放入骨灰盒——许多国人在日本会被教育不能用筷子去迎接别人好意夹来的饭菜,道理正是在此。在日本,两双筷子一起夹,是给死者夹白骨时才会用到。曾经待我如亲人的一位日本老太太突然病逝了。在青梅,东京西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城,我曾住过八年。是邻居的山中老太如亲人一般教我做日本菜,帮我照看小孩。搬家已经10多年,但一直保持联系。今年71岁的她,夜里因脑溢血突然走了。带了套黑衣服,按照山中家儿子说的时间赶到她家,进得门去,棺材里躺着山中老太,容颜整洁,如同熟睡。上香,瞻仰遗容,然后便是在榻榻米上正坐,等人来念经。当夜算作“通夜”,即守夜,念经后,大家喝着茶,说着她生前事,没有人哭喊,流泪也是静静的。
次日上午,是出棺和火葬。葬礼社的人捧了两个大木托盘,一个装着鲜花,一个是松柏叶子,让大家拿了放进棺材,铺满山中老太身旁。这是最后能够比较靠近瞻仰遗容的时刻,所以大家都对她念叨些诸如“辛苦了”、“安息噢”的话。
青梅市民火葬场,设在半山上,漫山开满杜鹃花。职员说,二楼设有休息室,请大家上去休息,约一个半小时后火化结束。上得二楼,只见有几个屋子,倒像是公司里的会议室,一排排的桌椅,还有电热水壶。估计山中家儿子事先听从葬礼社人员介绍,买了一堆点心零食和茶水。人们就坐在明亮的休息室里吃喝,且聊天。聊的多是山中老太旧事。这时候我有一种深切的感觉,就是每个生命确实都有意义,并且直到离开世界时,在葬礼上,依然以一种可以称作缘分的东西,将逝者生前熟人连接到一起。
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女职员来通知我们,去楼下迎接山中老太的骨灰。职员推着小推车出来,上面是一堆白骨和骨灰盒。在职员带引下,大家两人一组,两双筷子一起夹起一块白骨,放进盒里,每人只要做过一次就算完成了仪式,接着由职员熟练地将骨灰安放进盒子。职员一边放,一边告诉我们,这是脚拇指,这是耳朵部位,这是胳膊肘子……很奇怪的是面对这一切,并不教人怕,只是感受到“无常”,或者说学习到人最后就化作如此。
经过山中老太的“通夜”和次日的火葬,刚得到噩耗时的惊异悲伤,竟慢慢释放。去之前,想起她当年对我的好,险些在电车里就流起泪来。但经过了那些仪式,尤其是在火葬场目睹棺材送进炉子和之后被职员推出的白骨,内心渐渐平静,充满的是对人生的感恩和接纳。
与中国相比,日本并不忌讳谈死。中国人说,不知生,焉知死。为了怕亲人伤心过度,不让去参加葬礼这样的事情也有发生。其实从心理学来说,这样并不好。一个告别的过程,其实可以帮助人释放悲伤,平静心灵,感恩故人,接纳人生。在中国,对于老人的称颂,仿佛都是说寿比南山,基本不顾生命有生死的事实。而日本人认为,生死相连,死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仿佛从客厅移入了睡房。日本有个词叫作“死支度”,“支度”是做准备的意思,即做走向死亡的准备。包括钱财整理、物品整理、人情整理。日本作家曾野绫子写她的母亲死前准备做得之好:钱财交待清楚。物品逐渐减少,将一些有价值的物品逐一送给亲朋作纪念。临到去世,房间里物品已十分简单,一副已完成人世心愿,从容赴死的姿态。而这姿态,并不就是消极悲观。有很多人用樱花来形容日本人的生死观不无道理。在世时开得灿烂,活得饶有兴致,对死,却也淡然接受。日本的墓地并不在荒山野岭,而是就在居民区,甚至市中心。国人来了先是一惊,渐渐司空见惯,不再为奇。
青山红花下埋白骨,是人安息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