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时兴旅游,名目繁多,可监狱游,似还未闻。前不久我去澳大利亚,受亲友推介插了“冷门”,专赴塔斯玛尼亚州,参观游览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亚瑟港囚犯历史遗迹。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殖民地,1788年以后英国本土囚犯多送澳大利亚,1830年亚瑟港流放站成立。英国监狱改革家Jeremy Bentham设计了具有根本性改变的新惩治监狱,将其称为“将流氓恶棍改造为老实人的机器”。亚瑟港监狱这台“机器”,其“齿轮”包括纪律和惩罚、宗教和道德、区分和隔离、培训和教育等。
参观游览自“游客中心”始,这里除介绍监狱历史外,还布置了牢房(重脚镣可试铐)等实景。有趣的是,每位游客要抽取一张扑克牌,其妙用在于你可以找到同牌罪犯的个人档案。
我抽到“梅花3”,寻到了对象——13岁英国少年犯,因偷了21把伞,判7年。英当时法律,视7岁为成年,9岁要对行为负责,可判刑。如此重罚,令人唏嘘!同行Z先生抽到“梅花A”,在牢房内找到正在潇洒玩牌的对象(纸板模型),旁注其31岁,1830年4月偷商店130英镑,判无期徒刑,因数度越狱成功又被抓回,为众犯崇拜,狱方用他管犯人,成狱霸。Z先生饶有兴趣地持牌与之合影。
亚瑟港监狱建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险峻处,囚犯难逃。现存四层楼大牢房遗迹建于1857年,让人生奇的是:轻犯多人挤一屋,高低床很窄,重犯反而独享囚室。原来,轻犯之间尚可交谈,而重犯终身无人可说,连每天一小时放风也须戴上面具独处,因此不乏发精神病者。狱中教堂也特别设计:牧师播经台最高;一排排阶梯状的囚犯听经位,只能站不能坐,仅露其头,每人隔绝,靠墙的先进去,逐一关煞;播经台两侧各有一高台,供士兵监视,可看清每个囚犯头脸。一位游客站到囚犯位体验后感叹:耶稣面前也不自由啊!难怪有人称此为“地球的地狱”。这里最大的教堂为1837年所建,外形似城堡。导游介绍:当时每个星期日有多达1100人参加强制性礼拜,当局以此教化囚犯和当地居民。凝视教堂尖顶,想及彼时情景,顿有肃杀之感。参观普尔角监狱(1834-1849)需坐游船渡过风光秀丽的海湾,这是英国为了保护青少年不受成年犯人影响,专门建造的第一个青少年教养所,关押者最小的仅9岁。有些青少年在此学得了技能,成为有用之人。此乃世上“少教所”雏形。
亚瑟港不仅仅是一座监狱,还是一个完整的社区,住有军事人员和自由定居者,囚犯还须从事生产性的劳役,至今留有30多座历史上有名的建筑物遗迹,包括法院、医院、警戒塔、造船厂、石灰窑、政府小屋、轮渡码头、牧师寓所、军官营房等。依山面海而建的指挥官宅邸,屋内陈设按当年布置,还有一任指挥官全家照片,历史感很强。这里的指挥官,1840年曾管辖2000余名囚犯。监狱存在的40余年中,曾关押过16万名囚犯之多;1877年关闭后,许多建筑或被拆或毁于丛林大火,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小镇的中心。
如果说参观监狱难免沉重的话,那么游览亚瑟港宽广美丽的大花园,定然心绪大畅。五月的澳大利亚正是秋浓时节,每一块草坪都绿得适意,高大树林染上了金黄色,铺洒满地厚厚的斑斓落叶,一脚一声,一步一弹,怎叫人不快活,怎叫人不为大自然心醉神迷呢!亚瑟港监狱是澳大利亚壮丽的殖民历史画卷的重要一页,此番监狱之旅,可谓读史之旅、体验之旅、赏景之旅,更是难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