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它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我们这些五十开外接近六十的上海人,往往是由祖辈带着父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到上海“学生意”、闯世界的。在这支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中,宁波人是不可小视的生力军。他们来到上海滩,很快渗透到了上至洋行公司,下至贩夫走卒的各个行业各种职位。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洗去身上的“咸鱼味道”做起上海人。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在同乡重逢时那一口“石刮挺硬”的宁波腔。
我是宁波移民在上海的第三代,在上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的国企和外企工作了27年。2007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去了一家落地在宁波的集团公司担任高管。从那时起,每当我往返宁波和上海,幼年随父母长辈一起坐大海轮的记忆就会浮现眼前。
当时的轮船船名充满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上海宁波之间有“工农兵1号”,“工农兵2号”,“工农兵3号”等等。从上海到宁波,大约在海上要颠簸将近12个小时。为了节省,我们购买最便宜的5等(通铺)舱位,价格人民币3.6元 (四等:4.7元,三等:7.2元)。船上只有电扇,通风也不甚理想。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船舱里的闷热自然不用多说,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汗味、烟味、海水味、饭餐味和不知道什么怪味混合在一起的属于船舱的味道。但是当熟悉的、“石刮挺硬”的宁波腔响起时,恶劣环境带来的不适和闷热似乎就一扫而空了。反正都是同乡嘛,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海上漂泊的十二个小时,就是从上海回老家的距离。
2007年6月,当我重新踏上宁波这片热土时,大海轮早已停运许久。从上海南站坐T字头空调特快出发,4.5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宁波南站。列车的服务和基础设施,早就不能和大海轮时代同日而语,但唯一不变的,还是车厢内不时传来的宁波腔。
2008年5月1日,我到宁波工作第二年,举世闻名的杭州湾大桥通车了。上海和宁波间的开车路程,骤减了1个小时。大约两个半小时,就是我回家的距离。从那时起, 经常有朋友和同事会来搭我的顺风车。
2010年元旦,我到宁波工作第四年,D字头动车正式通车。火车车程从4.5小时缩至3个小时了。
2013年7月1日上海和宁波之间的G字头高铁通车了。我迫不及待地赶上了第一天第一班从上海开往宁波的高铁。整个行程是1小时40分钟!惊讶和兴奋的情绪洋溢在洁净的车厢中!
我们国家的发展正如高铁般风驰电掣呀!1小时40分钟是刚刷新的回家距离!我遐想着,今后搭乘我的顺风车的人会越来越少。我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坐高铁往返,享受不堵车的乐趣,继续沉浸在一路的宁波乡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