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十月革命的发源地列宁格勒(现已恢复原称圣彼得堡)坐大巴进入芬兰的。入边境关卡时,需要人车分离例行检查。我们趁隙逛关卡旁的超市。我发现,超市里不仅各种食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便宜。芬兰人爱喝啤酒,品牌啤酒是Karhu,我的作家朋友在超市里用3欧元竟可以买到整整一箱12罐。
通往赫尔辛基的公路仿佛蜿蜒在森林中,两边尽是挺拔的松树、云杉和白桦。芬兰的森林覆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达70%。我们的大巴在公路上行驶了近6个小时,我在路面上没有发现被抛弃的果皮、纸屑、塑料袋,真是干净如洗。
赫尔辛基是座美丽的城市,她非常娴雅地伸入到湛蓝的波罗的海展姿,曲折的海岸线勾勒出许多美丽的海湾。这座城市的一半面积是水域。它被人迷,还在于它的古老。这里流行简约且辉煌的新艺术主义风格的建筑;许多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完好的芬兰遗产。宽敞雅致的百年咖啡店、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就从未改变菜单和老家具陈设的餐馆,使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美国建筑师斯蒂芬·霍尔十几年以前设计的金属建筑物奇雅斯马,现在仍是赫尔辛基的地标性建筑。它曲线优美,造型奇特。这座建筑里展出的都是芬兰和国际上的现代艺术品和令人震撼夺人眼球的当代展品。奇亚斯马吸引市民的另一个亮丽之处是,这座建筑边沿玻璃房似的咖啡店和延伸的露台显得十分优雅。我看到当地居民在周围的草坪上悠闲地享受日光浴。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时,一位在那里看书的中国留学生告诉了我这座城市的一个奇特现象:到了冬季,你会发现这里显得特别寂寞,人们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尽管有人在溜冰,有人在咖啡馆聊文化。而到了春夏,他们突然又冒了出来,沐浴阳光的温暖,或将城市夜生活推向高潮。她告诉我:北欧各国的人都特别爱学习,在地铁、在公交车上,或在候车室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埋头看书的人,而不是看手机玩游戏。到了冬季,大部分人都会去图书馆或各类学校学习。仅有517万人口的芬兰,竟然拥有3000多家图书馆。她还告诉我:北欧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早在19世纪就实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义务教育。只有2500万人口的北欧,拥有近400所高校,50%以上的成年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西贝柳斯公园,我们见到了这位民族乐派代表的浮雕。西贝柳斯写过一部很有名的音诗叫《芬兰颂》,对芬兰人民反抗帝俄起过积极作用,后成为芬兰国歌。了解芬兰历史的人都知道,芬兰曾是瑞典和俄罗斯的角力场,处境卑微。尔后,芬兰从两国的控制中崛起,在新世纪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团结、世界上最阳光的政府(芬兰被“透明国际”评选为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