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变味的鸡汤
左妍
  左妍

  玩微信朋友圈久了,渐渐有了这样一个感觉,原本单纯的圈子已被“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包围了。各种“鸡汤文”大多是同一个模式:讲一个故事,给一个结论,一副“我要把这些人生真谛传授给你”的姿态。

  我没有统计过朋友圈里每天要产生多少碗“鸡汤”,但我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厌恶此类“鸡汤文”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干脆屏蔽了那些爱“煲鸡汤”的朋友。

  印象中,“心灵鸡汤”在我读中学时还是个褒义词。那时候,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写“有哲理性”“积极向上”的作文,并推荐大家摘录一些“心灵鸡汤”的段子。所以我看到励志的句子,就抄在本子上,写作文时底气十足,也常得高分。

  可是进入社会后,发现鸡汤变味了。分析一下“鸡汤文”的模式,通常由一个无从考证的故事(或只属于个案的传奇事件)开头,最终得出一个正面的结论。大多数的“鸡汤文”脱离现实,凭空捏造一个价值观,然后告诉你其实可以打破自身极限而获得成功。我开始反感这类文字,因为它们很少有逻辑,又矫揉造作,而结论也并非公认的真理。

  没进入社会以前,我们都把世界想得很单纯,把成功想得很简单,而“鸡汤”也的确喂饱过一部分人,但后来接触多了,发现“鸡汤”真的不管用,喝多了还倒胃口,毕竟生活不是一两句金玉良言就能醍醐灌顶的,于是渐渐远离了“鸡汤”。

  加拿大心理学家曾指出,“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有人受用,但有时也可能会激发人们心中对立矛盾的思想。对于自尊心分配过低的人,让其大声读一些励志句子,然后再测量情绪,结果显示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加差,对自己的能力更怀疑。

  相比“鸡汤文”,我更喜欢理性的逻辑和无情的现实。所谓事有正负、人有好恶,追求不一定有预期的回报,并非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而“心灵鸡汤”一味地灌输成功学、传递心理暗示,对那些本身并不适应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成功准则的人来说,也许就成了心灵毒药。

  所以,“心灵鸡汤”和真正的思考人生,还是有区别的。再说,为什么非要追求世俗所认定的功成名就,而不能享受平凡普通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读者之声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港澳旅游/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如何破解城管执法的尴尬
母乳喂养与远大前程
变味的鸡汤
对餐企的“脸面管理”不能“含糊”
盖印
肯德基的道歉管用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变味的鸡汤 2013-07-23 2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