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微信朋友圈久了,渐渐有了这样一个感觉,原本单纯的圈子已被“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包围了。各种“鸡汤文”大多是同一个模式:讲一个故事,给一个结论,一副“我要把这些人生真谛传授给你”的姿态。
我没有统计过朋友圈里每天要产生多少碗“鸡汤”,但我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厌恶此类“鸡汤文”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干脆屏蔽了那些爱“煲鸡汤”的朋友。
印象中,“心灵鸡汤”在我读中学时还是个褒义词。那时候,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写“有哲理性”“积极向上”的作文,并推荐大家摘录一些“心灵鸡汤”的段子。所以我看到励志的句子,就抄在本子上,写作文时底气十足,也常得高分。
可是进入社会后,发现鸡汤变味了。分析一下“鸡汤文”的模式,通常由一个无从考证的故事(或只属于个案的传奇事件)开头,最终得出一个正面的结论。大多数的“鸡汤文”脱离现实,凭空捏造一个价值观,然后告诉你其实可以打破自身极限而获得成功。我开始反感这类文字,因为它们很少有逻辑,又矫揉造作,而结论也并非公认的真理。
没进入社会以前,我们都把世界想得很单纯,把成功想得很简单,而“鸡汤”也的确喂饱过一部分人,但后来接触多了,发现“鸡汤”真的不管用,喝多了还倒胃口,毕竟生活不是一两句金玉良言就能醍醐灌顶的,于是渐渐远离了“鸡汤”。
加拿大心理学家曾指出,“心灵鸡汤”式的励志,有人受用,但有时也可能会激发人们心中对立矛盾的思想。对于自尊心分配过低的人,让其大声读一些励志句子,然后再测量情绪,结果显示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加差,对自己的能力更怀疑。
相比“鸡汤文”,我更喜欢理性的逻辑和无情的现实。所谓事有正负、人有好恶,追求不一定有预期的回报,并非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而“心灵鸡汤”一味地灌输成功学、传递心理暗示,对那些本身并不适应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成功准则的人来说,也许就成了心灵毒药。
所以,“心灵鸡汤”和真正的思考人生,还是有区别的。再说,为什么非要追求世俗所认定的功成名就,而不能享受平凡普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