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是为培养思维
本身就是画家的邱瑞敏强调,儿童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为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健康成长,而非刻意创造成果。西方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小孩画画,会根据年龄的增长,分为“初期符号期、符号期、想象期、漫画期、现实特征期”不同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不同,直接体现在他用画笔体现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孩子要到十二三岁起,才会进入现实特征期,此时才对人物造型、解剖、透视等技法有理解力。”
因此,在他们能理解绘画技法前,主要是通过绘画这一方法,“培养好奇型、灵活型、流动型、博学型、创造型的思维。”
家长切莫“过度培养”
毫无疑问,当今学美术的少儿数量比往年有高度增长。家长也随之热情高涨。对此,邱瑞敏提醒家长切莫“过度培养”。他以自身经历举例。他和一位音乐学院教钢琴的教授朋友,都各有一个女儿。两位家长认为,让自家女儿到对方家去多学一门艺术岂不是让孩子多一项特长吗?于是,邱瑞敏的女儿住到钢琴教授家去学钢琴,钢琴教授的女儿住到邱家来学美术。结果,画家的女儿终究还是热爱绘画;钢琴教授的女儿依然热爱钢琴。两人都没有新增一门技能。
此外,就大赛作品的题材而言,人物画居多,自然风景、充满想象的画面不多,说明孩子的生活环境被人包围,缺乏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的机会,“表达上形式独特”、“天真烂漫”的作品也不算很突出。因此,还是期望家长对学画画的孩子的态度,以引导为主。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