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近些年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这样一些父母,他们没有把孩子送去学校学习,而是为孩子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在家里自己教。80后们熟悉的《成长的烦恼》中,麦琪曾把小儿子本留在家中自己教,这种在美国叫做HOME SCHOOL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今天的中国社会?
【主持人】
阿 竹
【嘉 宾】
赵 岩
家长
李 岚
家长
刘丽云
小学教师
许见声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专家咨询师
A 把孩子带回家按自己的方式教
主持人:赵岩的儿子应该上小学二年级,不过,在学校念完一年级后,他就把儿子带回家自己在家里教。你是怎样作出这个决定的?孩子感觉怎么样?
赵岩:我一直在考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前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人格;通过游戏玩耍,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学习与人合作;通过音乐、美术等才艺的学习,提高艺术修养。可是,现在学校的教育似乎是把教育的目标简单地锁定在了学习成绩上。分数成了界定优秀、不优秀的标尺,学生们被这个标尺衡量,就好像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出来的优等品、次等品。分数也决定了一个孩子在老师、同学眼中的地位。我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是想用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方式来教孩子。
让孩子回到家里接受教育是我们家庭会议决定的,在我们家里,关系到儿子的事情,他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如果他不愿意,我们不会勉强。这一年下来,儿子感觉还挺适应的。
主持人:你是怎么安排孩子在家的学习时间表的?
赵岩:周一到周五每天三节课,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每节课45分钟,由我和妻子自己教。其余的时间会安排篮球、足球、高尔夫、陶艺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送孩子到社会机构办的各种学习班学习。
语文的内容偏重传统文化,会上《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等,儿子自己再进行一些他感兴趣的阅读。数学和英语会买教材来根据儿子的情况重新编排进度。
主持人:你决定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孩子在社会化功能方面可能受影响?
赵岩:的确对此有过担心,担心儿子变得个性古怪,在与人沟通上出现问题等。现在看来情况并不是之前担心的那样。他在各种社会机构办的学习班里,能认识很多小伙伴,大家玩得很好。我和儿子专门交流过关于朋友的话题。儿子说,在学校里同学们都是各管各的,一放学就各自回家,也没多少机会在一起玩,他说在足球俱乐部里交到的朋友最要好。
主持人:你打算在家教育孩子到什么时候?
赵岩:打算教到孩子十六七岁吧。到那个时候,该学的他也都学了,之后要怎么选择自己的路由他自己决定。在国内考大学,出国读书,学门手艺等等都可以。
B 孩子的成长需要“不完美”
主持人:李岚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对于在家教育孩子,李岚怎么看?
李岚:我个人不大赞成把孩子留在家中自己教育,更愿意选择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国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和某些国家“放羊式”的教育模式,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有其普适性。一个孩子从六七岁到十六七岁,是人生中获取基础知识的阶段,不论哪种教育体制,都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而且,同龄的孩子们身上,总是共性的地方比较多。
教育不仅是获取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和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过程。在家教育孩子,虽然表面看孩子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机构办的兴趣班,没有脱离社会,但是,孩子在同龄人这个群体里的归属感还是比较差的。一起在学校里做了几年同学,和在兴趣班里做了几个月同学毕竟是不同的。没有在学校里受教育的过程,孩子很难站在既充满竞争又有共同利益的团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主持人: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孩子?
李岚: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给他各种各样的食物,让他得到的营养越丰富越好。我想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不那么完美的“食物”也许更能激起孩子自身寻求的欲望。而且,将来走出校园后,孩子要面对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在家由父母自己教育,也许给孩子提供的都是父母认为最适合他的,但是,成年后他面对的世界不可能什么都是适合他的,到时候他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作为家长全盘否定现行的教育体制不是好方法,不合适孩子的部分,我们可以帮助化解。对于一些事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做判断,但是不要替孩子作决定。
C 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多
主持人:刘丽云是位小学教师,也是位班主任,在工作中你所感受到的如今的家长们的状态是怎样的?
刘丽云: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家长们的需求多了,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极度关注,简直到了矫情的地步,任何机会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从班级里选中队长、小队长,到学校的讲故事比赛。有的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这些荣誉,就会找老师问:“我家的孩子哪里不好?”曾经有位家长,孩子在讲故事比赛中得了二等奖,他直接把奖状拿给老师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得一等奖?”像这种对孩子过度关注,甚至有些焦虑的家长,这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对于家长将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育,你怎么看?
刘丽云:现在很多对教育体制的质疑都聚焦在“唯分数论”,我是教师,但我也有孩子,也是一个家长,我不欣赏“唯分数论”,可是如今的大环境下,不靠分数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事实上,在学校里,并不只是围着考试、分数,孩子在学校可以认识很多同龄人,交到很多朋友,融入集体,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把孩子留在家里教育,孩子就很难经历这些了。我不太赞成把孩子带离学校在家由家长自己教育。
在学校里,我们倡导每天愉快地来学校,愉快地回家。作为班主任,我的教学工作中有50%的时间都在关注孩子们的情绪状态,发现他们有难过、沮丧等异常情绪,会及时地了解情况并给予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