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赴宝岛台湾旅游,那里的海鲜之便宜,令他非常意外,于是在微信上晒出。“围观”之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一位当地的渔民对朋友说:“由于大陆滥捕,渔场都迁徙到了台湾沿海。鱼也知道,游过了一定的区域,就不至于断子绝孙了……”
此话是否有点夸张?鱼有这样的冰雪聪明,我是怀疑的;但鱼肯定没这样颟顸愚蠢:在千帆竞发、马达轰鸣、天罗地网、围追堵截之下,自己还能有“海阔凭鱼跃”的欢快和“鱼翔浅底”的悠闲吗?央视记者若用话筒顶着鱼的嘴巴问“你幸福吗”,它会“嗯”吗?
曾几何时,大陆的人也吃过价廉物美的海产品,可是,这种机会现在越来越少了。就在最近,有关部门发布了我国传统的四大渔场已无鱼可捕的消息。既然无鱼可捕,那就进口,或者到更远的地方去捕,于是,物流、人力、设备,还要加上生命保险、环境保护以及可能引起的外交斡旋等等,都要算,成本就上去了。海里的吃不起,那就吃河里的。可是,今年8月17日,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心情沉重地表示:“总体上看,长江生态已经崩溃,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也已濒临崩溃。”渔民半天只捞到5条鱼就是一例。何以到此地步?报告说,金沙江流域大规模地建设水电项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按,“之一”为笔者所加)。
看,为了发电(可以从一个角度理解为省下电费),水电站把人们吃鱼的权利剥夺了。你要吃鱼吗?那好,物以稀为贵,请把省下的电费补贴到鱼价里吧。然而,这只是简单的算术,由生态恶化带来显性和隐性的严重后果,无法统计。
我小的时候,一直听长辈谆谆教导:不要做省下电费买眼镜的傻瓜(不舍得用电灯而以烛光照明,以致近视)。其潜台词,一言以蔽之:得不偿失。当初我还觉得此话说得有点过分,随着年龄增长,发现类似的傻瓜还真不少,就越来越觉得这话的含金量足啊。
遗憾的是,如此朴素的道理,未必深入人心,或者有人为急功近利所驱使,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许多现实状况可以为长辈的话作背书。
某“火炉”之城,原有一条天然“风道”可以送风降温,略纾溽暑。可是,经不住房地产项目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诱惑,如今,这条“风道”上“插”满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不消说,它们在城市原有的“热岛效应”上是“火上浇油”了。想象一下,这个城市又该投入多少钱来平抑那令人无法忍受的高温煎熬和暴涨的能源消耗?
马云说过,若干年后,我们就得把拼命赚来的钱全部用在治疗癌症上。危言耸听?绝对不是!“癌症村”的存在,就是明证。那些被认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高度污染产业,在“村”里“村”外遍地开花。而它们,正是促使癌症高发的罪魁祸首。
充满掠夺性、榨取性、报复性的开发,单纯追求GDP指标的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谓跳越式发展,正使我们陷入“省下电费买眼镜”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子子孙孙生活的家园。然而现在仅仅为了钱,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钱,家园已经迷失,青山不再,清水不再……”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片首的一段话,它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数钱的快感,能够对冲明天的伤痛,能够释放后天面临死亡的恐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