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现在都觉得朋友是故意的。她约了冯宝宝,但却不提前告诉我。所以,本来是我和朋友午餐着。突然说还有朋友来,然后就看到冯宝宝走进餐厅,让我自己认出她来。我惊讶得快要喊出声来:冯宝宝!上海的街头经常能偶遇明星。我工作中又是阅星无数。按说不该这样大惊小怪。但她是冯宝宝哎。是“西施”、是“杨贵妃”、是“武则天”!她——童星出身,3岁演电影,从童年演到少女演到中年妇人到近年来的老年形象,镁光灯下站了一辈子。在她的身上几乎就能读完整个香港电影的历史。
我将她看得神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女神”。女神自己倒是很亲民。我这朋友是制片人,前些年去香港拍旅游节目,嘉宾是她。多年过去了,她还念念不忘着。这次来上海,特意约见。只是我一直没机会问清朋友为什么会把我们约在一起。没机会问,因为那个下午,从坐到一起至最后离开,我们的话匣子就没关上过。我爱发问,冯宝宝也高兴说。一开始她也不知我是记者。后来,朋友告诉冯宝宝,和你聊天的这位是记者噢。然而她也没什么顾虑的。从养父母之争说到离婚,从离婚说到低潮期几欲跳楼。不知是天性活泼还是因为到了上海,她喜欢这里,变得异常轻松?总之,一个下午,我像读了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叫作《冯宝宝》。女人六十,她这样的状态,算是活明白了。
末了,朋友帮我和她合影。特意走到了阳光里。搬出椅子,她坐下,我站着。也不是正常地坐,而是一腿单跪,一腿侧在一旁,犹如嫦娥奔月的姿势。好不俏皮。拍完审阅手机里的照片,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她总结:“嗯,还蛮性感的,以前60岁的人可不是这样哦。”把大家都逗笑了。
因为太开心,告别时已是她要上飞机离开上海前的几小时了。认真计算了时间,从餐厅赶回住地,再去机场,踩在刚刚好不迟到的边界,依依不舍。她问我:“为什么我在大陆会遇到不少人这么喜欢我呢?”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是别人问我:“你为什么喜欢那些老牌艺人?曾也为此写了文章在《夜光杯》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珍惜他们。”
而这次冯宝宝再问我类似的问题。我想了想,跟她说:“你知道吗?对我们来说,你们不止是演员而已。你们的电影、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是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期,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那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完晚饭,守着小小的电视机,等着电视剧,比如你的《武则天》开播。看了又看,不会粤语,也学会了里面的主题歌。后来,物资渐渐丰富了,电视机变大了,纷纷住到电梯房里去了,孩子读书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生活了……渐渐地,你们这些当年喜欢的演员,也不常见了。但是有的东西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再见到你,会很自然想到那一切。那个单纯的年代,你们是联在一起的。”
然后,我在冯宝宝的眼里,看到泪光在闪。我想,她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