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本版一篇新民网论,题曰:出国游因何“放不过刀叉”?该文是旨在倡导文明出国游,对此,笔者当然不反对。不过“放不过刀叉”,并非只有阿拉国人,还有腰包早鼓了的老外!
上海旅游节就要开始了,它的前身是黄浦旅游节。当年头几届的几位负责办节的黄浦区领导,都要请我伲新闻界的记者编辑去“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所谓创意,就是“知识+信息”,认为新闻界人士见多识广,其实是去开“诸葛亮会”,而并非“临时抱佛脚”,去寻觅古今中外的旅游资讯。记得笔者就“贡献”了这么一条“游戏规则”:去欧洲知名大饭店的国际旅客,往往“放不过刀叉”,“顺手牵羊”。因为刀叉上“烙刻”了某家老字号或者品牌店的商标,带回国可向亲戚朋友表示自己确实“到此一游”过哉,或者当作旅游纪念品收藏,乃至成为遗产传于小辈哩。其实,顾客没有揩到一点油,羊毛出在羊身上,店主早把刀叉所值金钱打入你消费账单里了。我还记得,这“另一说”曾批发给新雅的掌门人,他很会讲故事,说新雅创始人中有蜚声两岸的摄影大师郎静山,陈香梅与陈纳德结婚于新雅……我说侬可以刀叉变“喜筷”,来个中国特色!勿晓得伊听进去了没有。黄浦区领导当时听了我们的意见,搞了汪裕记的茶文化,后来给闸北“拿来”发展成了品牌节庆;黄浦区还搞了王星记的扇文化,让我们晚报也参与策划,上海博物馆、文物商店一起参展,同仁郑辛遥更动员贺友直、戴敦邦诸位漫画世界之友来创意漫画扇,煞是热闹。听说他们至今还有意将此“可持续”。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提倡文明旅游的同时,也考量一下创意旅游吧。前些时候到澳门去了几家华资与外资的旅游饭店看看,发现他们很会拉动你消费,或者说满足你消费,其浴巾浴衣上都考究地绣上自已赫赫有名的商标店徽,且明码标价。你要“衣锦荣归”,他就“财源万斛”,皆大欢喜嘛。最后言归“刀叉”,笔者也不时乘飞机食飞机餐,发现有些人吃了几口就给丢下了,未用过的塑料刀叉也置之不理了,自以为“落落大方”,其实是浪费有罪!为什么不打包?那刀叉也不妨带回家再派派用场,倒说明你“懂经”,懂节约光荣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