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了篇稿子,讲的是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开展“夕阳圆梦”计划,向辖区内400多位老人征集心愿。在志愿者、民间公益组织和社区单位的支持下,许多老人的“梦想”得以实现。
昨晚的电视新闻也报道了这一新闻,在电视上看到采访过的老人的脸庞,又勾起了我的回忆。
几百张心愿卡,一张张翻过去,几位高龄老人的心愿最让我感动,他们不为自己,而是为子女祈福。89岁的李继文老人说,女儿每天来照顾我很辛苦,希望女儿生活得更幸福;94岁的金银官老人说,希望自己健康地活下去,不要成为小辈的负担。的确,他们的子女也快70岁了,同样是需要被照顾的老年人。
很多老人非常体谅孩子。85岁的陈惠芬双眼几乎失明,她便很少出门,怕的是万一摔跤,“连累小孩”。近一半的老人在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很强烈,比如帮忙买菜、料理家务,子女理应是第一责任人,但老人们开口便为孩子“开脱”:他们很忙的;路太远了,过来不方便;我女儿本身身体也不好……
孩子能否明白父母的苦心?很多老人对子女别无他求,唯愿他们能回家陪自己说说话。子女可以通过购买劳务性服务,但父母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只有子女能提供,这种亲情的沟通和抚慰,是任何志愿者和专业社工都替代不了的。
常州的赖先生在淘宝店里设置了代人看望父母的业务。最近,第一个买主花350元购买了这种“付费的亲情”。这位远在深圳的买家委托店家上门看望常州老家的父母,并提供聊天、打扫卫生等服务。因为无法抽身又担心父母,希望以此减轻照顾不了老人的愧疚。但我担心,如果一次又一次花钱雇别人来看望父母,愧疚感会不会日渐被冲淡。父母不愿意辜负儿女的心意,接受了陌生人的服务,只怕心里也是万般别扭,因为血缘和真心是雇不来的。
做聪明人容易,做真情人难。希望为人子女者明白,亲情商业化,只会让老人心里更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