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称,近来各类晚会都在“瘦身”,坚决制止豪华铺张之风的势头已起,中宣部等关于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开始落实,有的地方已“减少了对明星、‘大腕’的邀请”。
确实,晚会的铺张豪华与明星、“大腕”的天价出场,已紧紧连在一起,难以割离了。
市场经济兴起以来,不少东西都在风生水涨,而涨得最快的,莫过于“大腕”们的“出场费”。不知根据什么,此费一路飙升,登一次台、唱几首歌,“报酬”不是成千上万,而是数十万、数百万的标价。近日从电视节目里得知,目前一流“大腕”的出场,非150万已难以拿下来了,真是匪夷所思。而且,这类高价越演越烈,反邪为正,日渐成为流行的行市。前几年,一所高校校庆演出,总共50万元经费(也不能算少了),邀请来一位名角,两首歌就拿走了一半,还说是“客气”的,令人啼笑皆非。
俗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开价固然可以漫天叫,但一经买方实事求是地核对,价钱终得还下来,毕竟不是人人都愿做冤大头的。可唯独“大腕”们的要价,怎么就没人还,也还不下来呢?对比明显的是,一流的科学家,如袁隆平,那么大的贡献,才拿了多少报酬?一代文学大师如茅盾,逝世后把所有积蓄捐出来,还不够一次“出场费”。就拿演艺界内部来说,一些德高望重的一级演员,在单位的正常演出中,一场也只能拿数百元,不及“出场费”的一个零头。这合理吗?
现在有的晚会,从主办者、经办者、联络人直到媒体的活跃分子和广告商,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对“大腕”们极尽吹捧、哄抬、攀附之能事,就像拍卖行里的古董一样,一旦成了可供投机的商品,那行情就难以控制了。因为,开价虽高,却是一本万利;借此标榜政绩、抬高身价或攀附权贵、取悦上级,从此进入权钱变幻的圈子,何乐而不为?况且钱又不是自己掏腰包,说不定还能从中赚一些,又怎会拒绝?
也许有人会问:当年梅兰芳、周信芳那些大师,出场费不也高得吓人吗?作何解释?那是旧社会,时代不同。是私人组团,包银要养活几十口人,不仅演职员要养家糊口,一些身价不菲的文人,也靠这笔钱开销,否则哪来那么些精品佳作问世?而现如今的许多“大腕”,实际上都有本职岗位和固定收入,有的还是领导,怎可相提并论。至于外国一些“大腕”,拿的也多呀,但他们要经过严格的三次分配,钱拿到后,还要交税,还要参与慈善活动,不会净入腰包的,而我们,很多收入已是税后,就是慈善捐款也很有限,甚至还有认捐后赖账的。
如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有关措施接踵而至,该到了认真对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