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8时,气象台预报当天最高温度为32℃,而到了上午11时20分气象台又发出了高温黄色预警。不久当天的最高气温竟然升到35.9℃,成为今年上海第46个35℃以上的高温日!这下,不仅让当天许多因听信天气预报出门的上海市民措手不及,再次承受外出带来的高温煎熬,而且对天气预报也多有微词!连当天电视台的新闻中,也播出了市民听信天气预报出门,遭受高温之苦连说“吃不消”的报道。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对天气变化作出100%的预判,出现误差也是情有可谅的。但令人奇怪的是,那天电视台晚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对天气预报正确率的评估却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评估中,“市民评价:正确83.9%;基本正确16.1%;不正确0.0%”;“专业评价:正确”。这真是完全不顾当天的实际情况!
咱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个评价气象预报“正确”、“基本正确”、“不正确”的范围、依据、标准是什么,但像当天几个小时之内这么大的预报气温与实际气温误差怎么说也不能评价为“正确”,甚至连“基本正确”也不够格,应该全部评价为“不正确”才正确嘛。真不知这样离谱的评价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笔者只好猜测:是不是晚上的天气预报早上已经一并做好,到时按程序推出就是。如果如此,显然是工作失误。而如果天气预报中的“市民评价”和“专业评价”是另有“专业标准”的,那也应该及时向市民进行“科普”,否则,我等市民不懂标准有异,未免腹诽。而且因为看不懂这样的天气预报了,以后真不知还敢信不敢信。
其实,“市民评价”也好,“专业评价”也好,都是有关部门对气象台天气预报质量设立的监管、考核机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天气预报更正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服务。“天有不测风云”,但我们的天气预报应实事求是、诚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