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互联网行业的大额并购热闹,其中包括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同时增资UCweb成其最大股东;百度3.7亿美元并购PPS、19亿美元吞下91无线;这周,腾讯入股搜狗,投资4.48亿美元……
“BAT”频频出手,在令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备受关注的同时,也让那些仍走在行业发展道路上的草根创业者倒吸了一口凉气。
找寻巨头盲点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曹毅发现,互联网行业巨头对于那些有着好点子、好创意的行业初创企业的态度逐渐开始转变。“以前它们往往是直接照抄拷贝这些创意想法自己来做,但现在更多的是花钱去做外部并购。”据他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在节奏加快、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些巨头想要转身或是做得更大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如果再从内部开始布局的话往往时间周期会拉长。“在互联网领域新一波成长为百亿美元规模的企业现在看来只有小米和360做到了,但这种机会真的不多了。”曹毅直言,“未来新机会的产生一定是建立在那些巨头没有关注到的点,踩到这些点并顺势而为就有可能成功。”
在高原资本董事总经理涂鸿川看来,虽然一些还未长大的企业随时会面临被巨头一捏就死的危险境地,但如果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能发现一些别人忽略的细节,即使别人能在表面看到一些呈现的形态,但无法琢磨出其背后是怎么做成的,如果能有这样的能力就能把企业的生命延长并有机会做大。
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执行董事许良说,腾讯投资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也不是只投能够对腾讯业务有补充的公司,对草根创业者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点,做深下去,在0到1或者1到10的时候,潜在的巨头没有及时发现或者进来,就有长大的机会。
巨头的钱拿了烫手?
华威国际合伙人罗文倩提醒道,创业企业在考虑是否接受行业巨头企业的投资时,需要考虑究竟该在什么时间点,以怎样的方式来接受。“创业的这锅水烧到95℃,但就是没有办法烧开,这最后的5℃就是高度问题,这个所谓的高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认为,最快拥有高度的方法就是及时考虑所在的产业里谁是最合适的伙伴,哪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其次才是怎么合作的问题。
她举例,比如拿了阿里或是腾讯的投资,创业者必须知道自己的策略是什么。“要看得到巨头企业的策略方向是什么,双方持续互动,彼此影响,如果只是被动地跟着,创业者到头来就会发现自己一直很被动。”罗文倩说。
联想之星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陆刚认为,创业者在公司的起步阶段首先认清创业方向,假如腾讯、阿里主攻方向跟他们类似,创业公司要考虑一下打不打得过;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共赢,公司很小的时候,他不建议去拿大公司的钱,“给你300万元的投资,大公司会把你的增值服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吗?”此外,他也提醒创业者,互联网也是江湖,小公司的话语权很弱小,什么时候站队,站在哪边,也值得慎重考虑。
想清楚趋势很重要
“作为草根创业者,现在的互联网创业难度在增大,单纯靠个人的一个主意已经很难成功了。”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直言,“由于产品更新速度太快,靠个人慢慢往前走已经没有机会了。”
对此,在创业之初想清楚要走的路在他看来就变得非常重要。蔡文胜的经验是,许多人创业或是投资,喜欢去想三五年以后整体市场和行业的格局,而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东西都变得很快,想清楚趋势很重要。
“你现在要想三年后这市场上谁会是老大?比如说微信会比较重要,那如何利用微信来做你的东西就非常有意义了。这种做法在其他的行业也同样适用,比如做医疗,你应该想3年后医疗行业市场会如何分布,大概谁会跑在前头,你的企业在里面会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他说,“想清楚这些会更有意义,而这种预估与判断还能调整创业者的整个创业结构。远比在创业初期就空想着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能增长多少有意义得多。”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