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一样,中国人给店铺起名号也是有很多的讲究。不管是从“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的“杏花村酒”,与名人套近乎的“罗贯中山西老陈醋”,还是因武松打虎而扬名的景阳冈酒,这些名号的背后都有着特别的说法。那些符合“沿袭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一标准的老字号,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以“全聚德”为例。大家非常熟悉一句话叫做,“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叫做“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没听过吧?那么全聚德这个字号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清朝同治初年,山西阳泉的有个叫杨全仁的人在家乡阳泉小镇上经营着一爿以烧烤为主的鸡鸭小吃铺,小镇虽地处山旮旯,却繁华异常,杨全仁的小吃铺,由于烹饪之法独特,制作的鸡鸭味美可口,因而食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可当地有一恶棍黑三,经常与他的狐朋狗友们光顾小店,白吃白喝不说,还故意找茬儿,砸盘子摔碗的。杨全仁不敢得罪他们,每次都笑脸伺候。有一次,黑三吹胡子瞪眼地愣说酒里掺了水,杨全仁赶紧端了一壶上好的酒送去,却被他踹了个仰面朝天。正在小店独酌的一位女子,看到此情,就笑容可掬地走了过去,说公子息怒,奴家陪你吃几杯酒。黑三见有个美人要陪他吃酒,以为交上了桃花运,高兴地举起杯来,不料,那女子却把半碗残汤剩水灌进他嘴里,又痛打了他一通。那位侠女虽给杨全仁出了口恶气,却也给他惹下了麻烦,此后,黑三天天来骚扰,生意没法做下去,杨全仁只好拾掇了家当,推上独轮车,出了娘子关,向北京走去。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北京城后,杨全仁在前门外肉市胡同盘下一家濒临倒闭的干果店,继续经营他的烧烤小吃,生意却十分清淡。一天,他和常来光顾小吃铺的老乡穷秀才乾子龙闲谈,聊到生意清淡的事。乾子龙说,你的小吃铺沿用原干果店的字号“德聚全”,生意一天天衰败,如把字号倒过来写成“全聚德”,寓意凝聚了你的才智和美德,不就预示着“全聚德”兴旺发达吗?杨全仁听后拍手称好,名“全聚德”,有“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而且还暗含着自己名字中一个“全”字。“聚德”,聚拢德行,可以表明自己做买卖讲信用,于是立请乾子龙题写匾额,乾子龙欣然命笔,写下“全聚德”三字。
但这个“德”字中间少了一横,有人说是题字的乾秀才喝了点小酒,笔误了;也有人说是掌柜的杨全仁为了让店里的所有伙计一条心,就把“心”上横的刀给去掉了。这些都是民间善意的猜测,其实原因很简单,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乾秀才题字的那种写法在后来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消失了,所以我们现在见不到这种写法的“德”字。而全聚德为保持原始风貌,一直没把这种写法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