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邀请作家保罗·奥斯特长期固定在“周末无所不谈”栏目讲故事,为了解决故事的来源,保罗先生发起一个“全民故事计划”,向全国征稿,要求短小真实,亲身经历。他在一年内收到全美各行各业投来的4千多篇稿子,从中选择179篇在电台播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是所选故事的合集。从定位来说,称得上是美国的“夜光杯”。
翻开书时很好奇,不知道美国人会选择怎样的故事来讲述。
美国人对现实的不可知抱有很大的敬畏,书里有相当部分故事神秘离奇,当事人讲述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预兆、感应,梦境与现实的暗合与印证,但是渐渐地,注意力转移到这样一些故事上面:女人在紧随她的迷途狗眼里看到刚刚去世的丈夫温暖的目光(《纽约迷途狗》);家庭破产后的第一个圣诞节,孩子得到一双很久以前以为丢失的旧鞋(《全家人的圣诞节》);到手的工作在父亲如实填写年龄后失去(《父亲是怎样丢掉工作的》);第一次见女友,男人胳膊找不到袖管被自己的大衣扭倒在地(《与男人作对的大衣》);七岁男孩是怎样学会在爱情和经济之间平衡的(《爱的教训》);恶邻与父亲说话时突然手捂胸口倒下,那一刹那,儿子以为父亲是上帝(《曾经以为父亲是上帝》);十六岁的德国兵饿哭了,被占领地的母亲们纷纷回家拿食物(《他与我姐姐同岁》);在海边独自度过生日的感受,“我”一生再也没有过(《海边》);父亲死后,儿子在地窖与偷偷哭泣的母亲相遇(《哭泣的地方》(;孩子在殡仪馆是怎样改变对自己死后归宿的想法的(《无名的决定因素》)……读着一篇篇有着日常生活面目的故事,仿佛走入美国平凡人的生活和内心,感受到他们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不论写事写物写人,不管故事的长短和大小,均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原来,在“人”这个大主题下,有着那么多来自个体的复杂、精细的感受。大部分故事谈不上文学性,这反成了优点,不雕琢,不加工,文字简单直接,却极其感性,读来感同身受,令人惊讶,令人发笑,也令人流泪和难以忘怀。编辑保罗先生称其为“来自人生经历前线的报道”“美国生活的博物馆”。
真实是这些故事的一大魅力。它们是零碎片断、细枝末节、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内心不为人知的一角,细小到只算生活的“纤维”……因为日常生活中,离奇的、有戏剧性的、完整的事件,能有头有尾,让人容易把握的事情,毕竟很少。所以,一看就知道,故事来自生活的土壤。于是忍不住将它还原成原始材料,好像从一朵花想象它的种子的模样。得承认,它们那么细小和不起眼,完全淹没在日常生活的汪洋大海里,其中的意味、趣味,需要眼光和感悟力才能透识和捕捉。所以,欣赏故事,也是欣赏美国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幽默,以及“打捞”故事的能力。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故事简短到只有几句话。集子的第一篇,也是编辑先生选择在电台播出的第一篇《那只鸡》,只有一百来字六句话。“我”在街上遇到一只鸡在前面走,它拐过街口,在一幢楼的门上猛啄,不多会儿,门开了,那只鸡走了进去。故事完了。这是一只鸡的生活侧面,“我”看到的是一只正走在回家路上的鸡,它熟门熟路,胸有成竹,与主人很默契。看得出,它是这家的老成员了,经常独进独出外出散步。这就是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