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8岁那年,我的两幅儿童画《绝不浪费一粒米》和《工人阶级力量大》同时入选上海市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挂进了黄陂路上海美术馆。他还说,八十年代初,在广州《足球报》上,发表了第一幅漫画……
只有看到这一段自述的漫画经历,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出脚很快地踏进了漫画的收藏,并且会写了厚厚一本《漫不经心》,才能倏忽间想起每一次赠书题词,他必定会画上一张漫画自画像,因为他还曾经是一个小画家。即便是到如今,他依旧为自己定义为,勤笔耕,做文章;擅漫画,绘奇想。
他是黄沂海。他的正职是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行家》《银行博物》主编。
初翻之余,会以为《漫不经心》仅仅是作者收藏当代中国漫画的集结,再一看,隐藏在这些藏品背后的,是黄沂海通过这些藏品,撰写了一部具有“黄氏”审美观的当代中国漫画家的创作谈,同时也兼做海派漫画的风云录。或许“黄氏”观点不能代表漫画界的官方评价,这又何妨?恰恰是有个人的好恶,才显得鲜活和个性。
大凡收藏的文章,大多是在表达藏家对藏品和创造者的欣赏,对某一个时代艺术的梳理,当然这是重要的,对于黄沂海来说,他收藏当代的漫画,还隐约地收藏了他亲身经历社会市井风俗,当年报纸角落里都会有的漫画,集结在一起,平添了生活的重温与俗常日子的回味。比如作者亲历过的公交的大篷车,比如出国潮……恐怕作者都未曾想到,自己在收藏这些漫画的时候,是在借用别人的画,说出了自己的话。所有的漫画,不经心地成为了黄沂海《漫不经心》的插图。
常常读到一些与艺术家对话的文章,即使生活年代相隔久远,也可以虚拟地艺术对话。《漫不经心》中也是对话居多,不过都是真实的对话。黄沂海和诸多海派漫画家都是知交。他对中国漫画的见解评论,肯定有一部分得益于诸多漫画家的宏论与闲谈,不过,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乐趣,还成为了趣事。
说到黄沂海与艺术家的结交至深,那一定是贺友直了。还是十几年前,工商银行出版了一本连环画《小浦东购房记》,是宣传银行按揭购房的。当年看到画册时,我稍稍诧异,竟然出自于大名鼎鼎的贺友直手笔。工行一定有人和贺老认识,否则怎么请得动?后来我知道,贺老的这一位朋友,恰是黄沂海,阿海,是同老先生一起“咪”过老酒的忘年之交。可以这么说,看似“漫不经心”,实在是黄沂海的收藏和为人。
经心和不经心,都是漫漫的,既是漫长之漫,也是漫画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