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声
“女书”历来通过代代女子口授相传,在当代虽无实用之处,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探寻特定人群的历史文化状态。谭盾花了5年时间,背着摄影机、录音设备一次次跋山涉水,记录了大量原始素材,从中获取灵感,创作了这部作品。昨晚上演的《女书》,用13段视频与13段音乐,构成影像与旋律的对位。视频中,满脸沧桑的老人哼唱着古老的歌声,正在向年轻村女传授“女书”,从学唱、跟唱到齐唱的声音,和书卷被一页页翻过的画面里,音乐与视频已经叙述了传承的方式。弯弯曲曲的线条,构成了“女书”的字体;乡音浓重的歌声,寄托着女人闺蜜的情感。“女书”其实是山里女人们的真实心声。
写下心情
山里女人们用生活的感悟和智慧,创造了内涵丰富的民歌和“女书”文字。画面里婚娶时的《穿戴歌》《哭嫁歌》,喜庆中流露着悲凉。小巷深处孤独女人的背影、老姐妹各嫁一方后的重逢,女儿河畔盼望亲人归来的等待,女人们总会用吟唱来表达心情。然而,歌声里总有那么几分沉重和感伤。世世代代居住在贫瘠的深山里,山民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情,从女人们低回的吟唱里可见一斑。因此,乐队的音乐虽然能描绘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时而还泛起几丝喜悦,却也总是那么深沉和凄楚。看不懂的“女书”,被真实的画面和情感充沛的音乐演绎得渐渐生动:用心情写下的字里行间,无不都是山里女人的生活写照。
如梦如幻
当然,这部交响诗并非让听众沉浸于苦情之中。谭盾用竖琴象征未来之音,那清越的琴声在深沉的乐队音乐中时时泛出丝丝光亮和坚韧感,与古老的民歌和“女书”形成对位,表达女人们始终保持着生活的信念。在最后一个乐段,视频的情绪不再沉重,反复拼接的画面形成了跳跃感,与欢快的音乐和画面中女人们玩水的节奏相互对应,形成了“水摇滚”的浪漫。此时,山里女人的歌声汇成了跌宕优美的集体咏唱,如梦如幻地抒发着自信和期望。交响乐写到如此优美动听,也算是谭盾的一绝。为了营造《女书》的首演效应,谭盾还请来了湖南江永县的女书传承人。一老一小两位山里女子在听众席里当场亮起歌喉唱山歌,给听众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记忆。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