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牛津之“行”
任向阳
  任向阳

  牛津在伦敦西北,车行约三小时。笔者五年前短期修学小住牛津,至今仍对牛津之“行”感触不尽。

  牛津之津一说为“津”要之地,但津渡何在已不可考。另有一说指牛津是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的一处水源丰润之地。有同学说,那一座座教堂(后来演变为学院)聚落有致的构想,也许正是牛津大学的创始人查韦尔在轻颠慢簸的牛车上所酝酿、完成的。

  牛津有准时发车的教职员工专用巴士、有通往伦敦的客运火车,也有多路沟通城里城外的公共汽车和电车。到下午放学时,国王街上的公交车站牌前总有十几至二十多位绅士淑女排队候车,按序上车。商业区与学校区交错的中心城区,只有公交汽车,不允许其他车辆通行。所有的私家车都必须停放在闹市区周边的停车场。停车场时常是满的,而行车人则根本不会抢档、变道。有时即使是车辆排队缓驶,人们也都在耐心中平和地前行。

  而牛津火车站广场南侧和西侧,则几乎成了自行车的海洋。那种挤挤挨挨密密层层的阔大场面,比中国任何一处自行车停放点都要来得广阔、浩大。自行车是牛津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因为牛津大学有39所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学院,穿小巷过古街,走便道抄近路,自行车最实在。那天,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牛津市退休市长吉姆老人带我们去基督大教堂上课,我们一路步行而去,而吉姆老人却头戴护盔,骑一辆精巧的自行车领先而行。后来得知,吉姆上下班都骑自行车,而且在市长任上也是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师说市长只任职一年没有专车;他也不是买不起汽车,主要是出于环保和便捷的考虑。

  火红色的双层巴士是英国人的创造,在牛津,双层巴士主要在古建筑中穿行,古道、古屋、古城,三者浑然一体,合为牛津的人文符号。很多古道于今仍可畅行。一是城市当局尊重历史,不愿人为把路拓宽拉直,但是他们聪明地按照交通规律把老街老巷划为单行道,车辆可以绕行,所以绝少有堵塞;二是城区道路多有折弯,此路与彼路不一定非得就近连通,而是用斜穿、分岔、岛式盘旋来“慢”连接,有时路与路用两头对接的方式连通,而不是用看似极方便但常常会冒出不安全因素的丁字连接和十字连接。所以尽管路面车辆不少,出城道口不多,仍能舒畅而行。

  牛津人珍惜原有的自然禀赋,不会为着出行的方便而去改变他们认为更为珍贵的生态资源。曾经有人为缓和高街的拥挤而出招:想修一条穿越基督堂草地的公路,听证举行了多年,每次都遭到抗议。其间产生了一句名言:“牛津宁可在月亮上修条公路,也不能修一条基督堂草地的公路。”于是,规划部门无奈地取消了动议。草地得以完整地延续,生态得到了良好的养育。

  牛津尽管有着火车站的喧闹和商业区的繁华,更多的是校园区宁静。在泰晤士河两岸,至今仍好好地保留着起伏绵延的人行小道,河边或古木参天,或小树茂密,或野苇飘白,或鲜花明艳,或乱草侵径。每天早晨,我们听着哗哗的水声(通过工程的方法使河道产生落差,以至于流水有声),看着水中悠游的野鸭,踏着湿漉漉的小道,吸着沁人的空气走在去听课的路上,宛如在郊外的老镇边穿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8版:心理·情感/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2013·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真话是什么话”
小帅哥的大情怀
牛津之“行”
考试人生
慢生活
陆老的推荐信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5牛津之“行” 2013-10-21 2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