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的“神笔马良”
洪运
洪汛涛在家乡浙江省浦江县的“神笔马良”铜像前
洪汛涛和“神笔马良”
洪汛涛编剧的电影《神笔》剧照
洪汛涛手迹
  ◆ 洪 运

  【作者简介】

  洪运 洪汛涛之孙,1992年1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16岁考入大学,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法学学士,校十佳优秀团员标兵。现工作于上海市锦江航运有限公司。

  我的爷爷洪汛涛,生于1928年4月9日,浙江浦江人,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一代童话宗师,被誉为“神笔马良之父”,与叶圣陶、张天翼等齐名为“中国童话十家”。外媒评价称,爷爷洪汛涛的名字足以和安徒生、格林等排列在一起。 

  爷爷的代表作——童话《神笔马良》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神笔马良》于1980年荣获国家八部委联合颁发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在国内家喻户晓,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有着深远影响。同时,爷爷又是一位颇具成就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由他根据《神笔马良》编剧的电影《神笔》,获5个国际大奖,国内获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影片编剧一等金质奖章,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2001年9月22日,爷爷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离世,享年73岁。 

  德与艺双馨

  回眸爷爷的一生,他堪称德艺双馨。爷爷为人谦虚低调,不事张扬,从不争名夺利,时常令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是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奉献给祖国的少年儿童。爷爷为了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为富有幻想和创造力的少年儿童,对各种有益于孩子思想品德和写作水平的活动都是大力支持的,有求必应。

  在我记忆中,他不辞辛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举办各种讲座,并在学校首推童话教学。爷爷有时一年要去杭州好几回,杭州这个地方风景虽好,可气候不怎么样,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又湿又冷,可爷爷从未计较抱怨过。最可贵的是,他从未提起过报酬。偶尔有人送点儒雅的仿南宋官窑的瓶子,他也是推辞再三。爷爷经常念叨:“看到孩子们有故事听,有童话看,我就觉得比什么都开心,做什么样的付出都值得。”爷爷一生勤俭节约,但却数次将稿费无私地捐赠给自己深爱的家乡浙江省浦江县,捐赠给当地的父老乡亲。

  爷爷一向宽以待人,一次,有家出版社误将爷爷洪汛涛的名字印成了“洪汎涛”,爷爷深知出版社乃无心之过,非但不予追究,还宽慰他们,反倒令出版社十分过意不去。

  爷爷对待任何工作都是一丝不苟。童话《神笔马良》获国际国内大奖之后,爷爷仍多次对其进行修订。

  愿坐冷板凳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强大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童话虽算不上一门独立设置的学科,却亦是如此,尤其是在那个童话理论一片空白的年代。理论研究枯燥而又乏味,然而爷爷却挺身而出。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经验积累、认识汇总以及观点考证,又历时三年潜心创作,一部41万字的理论著作《童话学》终于在1985年初夏脱稿,于1986年12月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要知道当年,电脑尚不普及,一字一句全靠爷爷手写出来,很是辛苦。《童话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童话的理论专著,对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和童话创作的繁荣,起到了深远影响。虽然坐的是冷板凳,爷爷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敢为天下先

  敢为天下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用当下时髦话讲就是创新,各行各业无不需要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才。爷爷就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爷爷曾主编我国第一部低幼童话选本《低幼童话选》,当时由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后,深受家长孩子们的喜爱。由于是首次,国内尚无先例可循,又牵涉到上百名作家的百余部作品,这部选集的编辑工作格外繁琐,很是艰巨。但爷爷却不辞辛劳,每一封给作者的信,他都亲笔书写,亲手贴上邮票,并亲自投递到邮局。正是爷爷的不懈努力,这本选集才得以面世,并取得极好的反响。

  自改革开放后,爷爷率先开启了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破冰通航的交流,促成了1989年台湾第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代表团访问大陆。从那以后,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日益密切。爷爷的童话《神笔马良》被授予首届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同时被授予“特殊贡献奖”金质奖牌。

  爷爷晚年还主编了近五十万字的《世界华文儿童文学》。

  甘于做马牛

  记得爷爷曾给我讲过下面这段故事。爷爷童年在家乡上小学,每天都要往返经过一座茶馆,黑漆的木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书“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最初看到,爷爷匆匆走过,并未引起思索。时间久了,爷爷边走边想,逐渐觉得此话不妥,如果大家都这样自私,不肯为下一代出一点力,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经过几天琢磨,爷爷把这句话改为“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等到成年后,爷爷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把这两句话用力书写,并盖上印章,挂于书桌的墙上,时时自励。

  爷爷一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为孩子们写作,著作颇丰,至今出版各种文集共百余种,五百余万字。爷爷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年纪大眼睛看不清楚了,他就把作品用录音机录下来,等校样送到,一边听录音,一边看校样,一字一句仔细认真地校对,从不要求别人帮忙。

  慧眼识人才

  上世纪80年代前夕,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八部门联合发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爷爷被调往北京工作。一年有余,爷爷努力克服家庭、生活、身体等各方面困难,夜以继日地认真主持评奖工作。爷爷曾对我说过,当时各地送来的参评稿件堆成小山,但他夜以继日地整理审阅,房里的灯光经常与晨光衔接。当时的团中央大楼星期天电梯停开,他为了节省下楼吃饭的时间,就在周末晚饭时多买些饭菜带到办公室里,星期天整日伏案阅读作品,饭菜则放在暖气的铁管上捂着,到时进食。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爷爷独具慧眼,挖掘出《小马过河》一文,力荐其为一等奖。就这样,彭文席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代课教师,逐渐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工作者,《小马过河》也被收入课本。

  千载有余情

  如今已进行到第23届的“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是新中国文坛第一个以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是我国目前连续运作时间最长的文学奖项之一。可是鲜有人知道,这个奖项前身叫“儿童文学园丁奖”,直到1988年才更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奖项设立之初,由于运作艰难,爷爷临危受命,出任该奖项评奖委员会秘书长。名为秘书长,可实际上所有工作都由爷爷一人独自承担,且这一干就是整整六年。因为爷爷想的总是那句话,“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做马牛”,这句话中的“儿孙”不是指我的父亲和我,而是祖国亿万少年儿童。

  爷爷愿意为儿童文学事业,无私献出他的一切。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书蠹头”外公刘仁静
永远的“神笔马良”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记忆B07永远的“神笔马良” 2013-11-10 2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