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社区居住的困难群众较多,从社区丰富的文化活动来看,他们都很幸福,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这是秘鲁基督教人民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斯塔格纳诺等一行5人,今年10月19日在闸北区临汾路街道考察后抒发的感受和评价。
陪同外国客人考察的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姜伟成告诉记者:“街道是中联部、市外宣办对外接待的定点社区,外国客人来的很多,仅2009年、2010年两年,就接待了3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的参观访问,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泰国第一副总理、萨摩亚总理、乌拉圭副总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政要,都在临汾社区留下了足迹。”一个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最北端、总面积仅2.12平方公里的“袖珍”街道,何以具备如此的魅力和吸引力?近日刚刚成为上海首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街道的这一殊荣,也许能够折射出多年来临汾路街道社区建设取得的不凡成就。
空地变广场
打造15分钟文体活动圈
每天晚上7时,家住阳曲小区的王阿姨都会准时出现在临汾路街道办事处门口,与来自附近社区的100多名文体爱好者一起,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街道考虑到老式小区普遍缺乏活动场地,专门调整布局,把街道办事处门口改造成为文体主题广场,为居民日常休闲提供了便利。”金萍木兰拳队负责人张金萍讲述了“空地变广场”的故事。
这里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规划已经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在寻找场地的过程中,居民们发现,临汾路、阳曲路路口的街道办事处门口有一小块空地。“是否可以利用起来呢?”怀着试试看的想法,居民们向居委会提出了建议,得到街道的认可和支持。临汾路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姜伟成说:“尽管空间载体有限,也要想尽办法挖掘潜力,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和差异性的需求。文体团队的活动时间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时间正好错开,完全可以敞开大门、让出后院。”
为了方便居民健身锻炼,街道通过布局重构,扩大了门口空地的面积,同时安装了户外灯光,整修了空地地面,以便居民晚上安全活动。团队成员形成默契,每天晚上7时至8时在此活动,打开音响后,都会跑到路对面,测试声音是否过高……
临汾路街道位于闸北区的最北端,与虹口区、宝山区交界,规划人口10万人,现有户籍人口约5.3万人,常住居民约7.8万人,下划4个次网格街区,设19个居委会,是一个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纯居民居住导入区,以普通市民为主要居住群体。
“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就要努力把社区培育成百姓的‘美好家园’”。姜伟成说,这一直是街道不懈追求的目标。今年初,街道将打造社区“1+2+4+19”15分钟文体活动圈,作为2013年度的重点惠民工程,现在,这一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一个文化中心、两条健身休闲步道、四个活动广场、十九个居委会综合活动室的建成完善,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文体活动的场所。
据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勇介绍,临汾社区文化中心自建成服务至今近8年,由于前期的设计与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加之服务人流量大,许多硬件均已陈旧、老化,甚至损坏,已经严重制约了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今年初,街道决定对文化中心进行整修。6月28日,整修一新的社区文化中心重新开门迎客,增加了不少新功能,新增了影视厅、多功能厅、演员休息室等场地,将社区图书馆、海贝亲子乐园等处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9时。
面对面倾听
解决民生难题“一口受理”
阳曲路760弄居民区有一个地下食品加工点,居民区自治管理服务小组发现后,马上将情况反馈至阳泉街区管理服务站,服务站联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立即组建了一支集食药监局、工商所、城管、房办、公安等职能部门组成的“临时执法队”,上门执法取缔,在48小时内圆满解决了问题。
“民生无小事。”为了在第一时间了解民生诉求,听到百姓呼声,解决民生难题,街道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所有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集中办公,“一体化”服务群众来电来访,并借助社会力量,通过“一口受理”、“后台联动调处”新机制,一个多月来,已成功化解类似矛盾、问题220多起,实现了“倾听民意面对面、倾力服务心连心”。
设置在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整合社区所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达到“联合、联网、联动、联勤”的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运作。社区热线“56796194”,与“12345”的上海市民热线完全对接,由市民热线值班室统一办理;社区7个职能场所和街道司法、综治、信访、市政、城管等10部门的资源,集中配置到统一的平台上;通过设置6大类56项管理预案流程,采用“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协同办理”,为群众提供“一门式”服务。
临汾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尽管运行时间不长,但已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由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社情民意的快速反应机制,街道层面联动化解群众诉求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经初步统计,70%以上的群众诉求当场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答复,20%以上的疑难问题都能通过后台协同得到化解。
小区拓宽路
居民区自治实现“零信访”
闸北区场中路1101弄的临汾花园小区内,一条50米长的道路左侧,最近拓宽了0.5米,拓路后,救护车、消防车等大型车辆不用借道绿化带,便能顺利开至居民楼下了。居民们高兴地说:“路拓宽了,绿化带再补种上新的花草,小区也更整洁了。”这也成为全市首个“借用维修基金拓宽道路”的自治工作范例。
近两年来,临汾花园小区业主自备车数量增加迅猛,原有车位不敷使用,而消防车、救护车等大型车辆也屡屡受阻。联席会议上,“解决停车问题,打通生命通道”这一问题得到了热烈讨论,并最终形成了“六步走”的设想:适当拓宽狭窄道路,拓路经费经业主大会通过,由小区停车收费中支出;方案经业主大会通过后,再向每户居民发放意见征询表征求意见;邀请持不同意见的居民参加听证会和沟通协调会;向每位驾驶员发放宣传告示,规范停车;在拓宽道路边上建造港湾式非机动车停车棚;小区围墙边新辟绿化带和休闲步道。该方案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哪条道两边的业主同意就先改造。通过努力,小区拓宽了15条狭窄的支路和一条主干道,搭建了54只港湾式非机动车停车棚,机动车位增加了200个,同时还做到了居民“零信访”。
这个有1600多户业主的居民区自治管理卓有成效,自去年9月新一届业委会上任至今,已经完成了调换物业公司、调整停车费、调整物业管理费、设立车卡、拓宽小区道路等多项事务。
今年以来,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市委“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和区委书记翁祖亮调研时提出的“用好自治平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明确要求,通过创新“四步走”自治工作法,即强组织、听民意、重程序、聚合力,在发动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破解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目前,多层次的居民自治协商机制在社区已基本建立,还搭建起居民参与小区综合管理的组织构架。在党总支领导、居委会自治管理、业委会依法运作和物业管理企业专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一站两室”梯形架构的运作模式,即成立业委会工作站、政策法规工作室和审计审价工作室,引入专业化第三方力量,在指导业委会换届、协助业主维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居民自治提供有力支撑。阳曲路470弄居民区有部分物业无维修基金,在政策法规工作室专业律师孙洪林帮助下,业委会依法与开发商进行协商,最终追回100多万维修基金。汾西路241弄小区的凉亭被大火烧毁,重新修建时物业公司报价6万多,业委会请审计审价工作室帮助核定费用,最终将维修费用控制在3万元左右。
热饭送上门
“车轮食堂”方便老人生活
病痛缠身的80多岁老人徐惠英,行动不便,子女经常不在身边。从前买菜难、烧菜难,吃饭有时候就敷衍了事。自从今年1月份在“车轮食堂”订了餐,老人感觉方便多了。“吃饭的品质上升了,食堂的饭更营养、更丰富,像我这样的老人,不可能每顿饭都做到两荤两素,食堂的性价比很高的。我们更加感恩!”
临汾社区19个居民区有千余名独居、行动不便、收入低、纯老高龄老人家庭,存在吃饭难的问题。据“车轮食堂”创办人之一、临汾老年协会会长劳锦坤介绍,2007年,临汾老年协会曾发放了500份征信表,征求老年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意见。许多老人反映存在买菜难、烧菜难的困难。经反复协商,临汾社区开出了“车轮食堂”,由社区里的快餐服务公司负责烧菜,保安、外来务工人员和钟点工组成送餐队伍,每天中午为老人送餐上门,仅收取低微的成本费,已经坚持了7年。
每天,送餐员风里来雨里去,常常还要爬到六层楼,上门为老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饭菜香喷喷,更透着浓浓的敬老、爱老情。许多居民都感慨万千:“住在临汾社区,就是老成了老头老太,仍然觉得很幸福、很满足!”
近日,闻喜路251弄的居委会干部,来到小区里的一户独居老人张阿婆家中,在她的床头安装上了一个紧急救助铃。“有了这个铃,你一揿按钮我就下来”,同一幢楼的志愿者细心地给张阿婆讲解用法,张阿婆连声道谢。这是临汾社区办的又一件实事——为108户独居并且体弱多病的老人安装紧急救助铃。
紧急救助铃的设备,类似于居民家中的门铃,只是门铃的喇叭放在与独居老人同一幢楼的居民家中。老人遇到急事,按下救助铃按钮,与老人结对的居民就能在1到2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看望。有了这个铃,老人们的子女放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