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洛,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破案如神,这当然要归功于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花妙笔。不过,要是这位假如活着已123岁的“女王”,看了咱中国2600多年前推理大师的显摆,她也许也只有佩服的份!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中国推理怪杰的故事。
春秋无义战。一天,齐桓公与宰相管仲在宫外高地上密谋讨伐莒国(相当于现今山东莒县一带)。计划甫定,具体实施八字未有一撇,谁料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绝密策划,竟然一下子曝光,莒国上下妇孺皆知,很快作出迎战的准备。
齐桓公得讯,郁闷地问一向审慎的管仲:怎么会呢?您看是谁泄的密?管仲也茫然,只是说:此中必有蹊跷,看来我们周围一定潜着能人!齐桓公随即省悟:“那天离我们俩不远有个服劳役的人,好几次仰头看我俩,莫非内奸就是此人?——可是,我们没说什么呀!”
管仲旋即去揪暗藏的内奸。他下令,那天服役的劳工全部出勤,不得顶替。他逐一打量后,发现一个气质不凡的人,名叫东郭牙。
管仲是个有气度的政治家,他彬彬有礼地对涉嫌者单刀直入:“您就是那个泄露我们讨伐莒国计谋的人吧?”孰知“内奸”毫无惧色、坦然承认。管仲不悦:“可我们只是拟议,并没公开宣称,您为什么说得言之凿凿?”
“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我是自己分析推测到的。”东郭牙不亢不卑地回答。
“我俩谁也没有说过话,您凭什么断定?”
东郭牙开始侃侃而谈——
君子有三种脸部表情:喜气洋洋,是参加欢宴的表情;愀然凝重,是失利哀痛的表情;怒气冲冲、手脚僵硬,是发生战争的表情。那天我远远望见您俩在高台上怒气冲天,手脚僵硬,一看就是要打仗的架势。还有,您张大嘴巴、舌头举而不下,说的就是“莒”字(古今读音不同)。您又手臂直指莒国方向,而诸侯中不服齐国的只有莒国!“综合以上分析,我就告诉别人:齐国准备攻打莒国啦!”
东郭牙因此被擢为谏臣,是管仲治理国家的六人班子之一,他的汉白玉塑像如今屹立在山东淄博的管仲纪念馆内,最右侧的一个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