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电视里甄嬛说普通话,能看甄嬛在舞台上说绍兴话,一定是别有风采。最近运气真好,朋友请我去看了上海越剧院的《甄嬛》,大饱了眼福加耳福。
观剧这天早早来到天蟾逸夫舞台,见剧场外墙上并无该剧的演出海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着实为之一愣,怕是走错了剧院。忙进门询问票房,小姐回答倒也幽默:“介热门搿票子,老早就一记头侪卖光了,还要啥广告!”
这是一部编、导、演,清一色全部是女人演绎的大戏!更难得的是,担纲主演的一律是二三十岁小青年,一群初出茅庐不久的演员,就能在上海获得如此火红的票房盛况,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坐的是第6排,正在说笑间,忽听身后响起一片掌声,随之“徐玉兰!徐老师!”惊喜的呼叫声一起传来。周围即刻围上不少热情的戏迷,纷纷举起相机拍照。玉兰老师简直就是五六十岁的模样,哪里像是93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她含笑微微点头示意,并高兴地和观众们握手。我在阵阵闪光灯的刺激下突然醒悟过来,忙掏出手机连连按下快门,留下这难得的纪念。
电视剧《甄嬛传》长达六七十集,人物众多庞杂,情节以“宫斗”为主线。本剧为了凸显越剧才子佳人的传统特色,编导削弱了“宫斗”成分,将笔墨着重用在人物间的情感纠葛,男女情、姐妹情,成了越剧《甄嬛》的亮点。原作中的小主们大为精简,华妃和皇后被合二为一。
纵观全剧,改编得相当成功,小说和电视剧中那么多的故事情节,在本剧中多由一位相关剧中人的一句台词或一句唱词,就轻轻一笔带过,衔接交代自然清晰合理,观众一目了然!
编导可能考虑到清朝的装束会影响到越剧的特色表演,所以有意淡化了朝代,略去女子的花盆底鞋和男子的长辫,将戏的背景改为虚构古代世界,如此一来,越剧传统水袖的舞动,花旦的碎步,也就理所当然地能扬其所长了。
这台戏的演员,李旭丹、杨婷娜、张宇峰、王柔桑和裘丹莉等等,对戏迷粉丝来说,个个都是极为熟悉的“亲”。其中不少早在多年前的越女争锋中就崭露头角,她们扮相俊美俏丽,嗓音优美亮丽,演技成熟老道。戏迷们听得过瘾,个个如痴如醉。
舞台的布景道具都极为大气、挺括,到底是上海一流大剧院团,就是有海派腔调!演出前,我有意到舞台前的乐池往下看了一眼,哇,演奏员居然大多数是女青年!
这越剧也弄得像连续剧了,在关键“滴血验亲”的惊险之处,来了一个紧急刹车,搞了个生死悬念——幕急落!让观众仰头期盼着,等待明年推出的下集。于是,我也仰头期盼明年的惊喜……